民生是托垫经济社会发展的地平线。
最近民政部发布《2022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对中国民生民用事业家底做了系统性梳理。固定资产原价9538.8亿元的250.1万个在全国民政部门登记和管理的机构,及5090.4亿元的全国民政事业费支出等,构成去年中国托举民生事业的主力,承载社会政策托底的重要使命。
随着社会主要矛盾变成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决策层对民生愈发重视,民生社保领域的投入也呈持续增长态势。
不过,由于长期以来民生等社保服务领域的投入不足,该领域尚存庞大缺口和短板。比如我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8亿人,但每千人人口民政服务床位数为6.1张,仅4143.0万老年人享受老年人补贴。追根溯源,公共财政在民生等领域的投入不足,部分缘于人们将民生投入当作成本和支出负担,这种认识误区会牵制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使经济内循环难以真正有效完成闭环,导致经济社会发展缺乏稳固的根基。
民生也是生产力,生产力溯源于消费需求的挖掘和揭示,民生是最基础的需求,基本民生一旦存在缺口和短板,市场偏好就容易被扭曲,生产力的淬炼就容易失真。因此,民生等社会保障决定着经济社会信用体系的伸缩。
当前经济体系中出现的持续信用紧缩等现象,深层原因就是民生等社会保障的长期投入不足,导致人们对未来缺乏安全感,促使经济社会被损失规避效应所笼罩,即为缓解安全感,人们会倾向于将可支配收入的大部分配置到基于安全防护诉求的个人心理支出账户中。
大量可支配收入以预防性储蓄方式记账到金融系统,传导出的是整个社会风险可承载能力不足,并被损失厌恶的心理所笼罩,这会扼杀掉经济体系中积极进取的冒险精神,导致经济出现内生性信用紧缩。居民倾向于预防性储蓄,而非即期消费,最终实然性结果就是有效需求不足,经济内循环无法承载能满足全球需求的供应体系。
进而言之,民生等投入不足,不仅反映在即期消费上,而且在跨期上也将产生不利影响,即人口老龄化少子化,本质上就是人们在跨期配置中取向保守。完善的社保福利体系,推动社会心理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结婚生子等不再是家庭的一种跨期投资,而是一种持续性的家庭耐用品消费。而在社保福利等存在持续缺口的情况下,人们对结婚生子的认知程度会在养儿防老的投资与耐用品消费间游走。
由于人作为人力资本,之于整个社会是一种典型的跨期储蓄投资,社保福利等民生领域的长期缺口,会带来婚配和生育养育成本的高企,导致人们既缺乏能力又缺乏意愿,为跨期进行投资和信用创造。这从更深层次的社会层面,牵制了经济内生增长动力的激发。
因此,当前民生不仅是生产力,也是稳经济的必要条件。决策层应基于改革和发展生产力的视角,推动民生领域改革,搭建现代化的民生保障体系。这需要:
一是加大财政对民生领域投入,补齐民生领域的短板;二是加快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实现以直接税为主的税制结构,制度性提升经济社会发展自由度;三是完善政府采购市场建设,在民生等领域实现以采代建的公共民生供给体系改革,大力发展社会企业,激励其参与政府采购市场;四是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改革,实现以居住证为主的户籍制度等,降低人口流动成本,降低人们的婚育成本,增强人们婚育意愿,这既提高人们即期消费意愿,又强化人们的跨期消费能力,最终激活经济体系的信用扩张意愿。
财须民生,强赖民力,戚恃民势,福由民殖。民生是第一性生产力,补齐公共民生缺口,能真正有效扫除经济体系中的阴霾,让中国市场更具活力和动力,解决困扰人们良久的信用收缩问题,汇聚成真正的中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