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山深处山楂红
秋风起,燕山深处的兴隆就灵动起来了。山山岭岭树梢上的果子,跟着濡染的秋风向着成熟的色彩迅跑。
在层峦叠嶂的燕山丛中,最让人爱恋的当属山楂,红红的果子一簇簇一串串挂满枝头,这些红色精灵也像农人眼中自家的娇女,它们有着好听的名字:秋金星、雾灵红……
就是这些山楂,演绎了雾灵大地上甜美幸福的图景。
今年发布的《国家地理标志山楂品牌价值排行榜》,全国共有5个省份的14种山楂上榜,河北省兴隆山楂品牌价值73.24亿元,排名第一。
早在明嘉靖年间,兴隆山楂就被视为贡品、珍品,由商贾药客远销外地,兴隆人从中看到了小小山楂背后的巨大经济价值。
上世纪50年代,兴隆开始举全县之力大面积栽植山楂,房前屋后,山上山下,河边地头都是新栽的山楂树,一双双勤劳的手绘就了“满山红”的燕山秋色,小太阳般红彤彤的山楂果,也照亮了老区从贫困走向富足的光明之路。
上世纪80年代初,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不久,兴隆全县再次掀起山楂种植的热潮,快活林村百亩万株红果园落成,以此示范,以点带面,九山半水半分田的雾灵大地上全面铺开山楂致富的画卷。
几十年过去了,硕果累累的秋天,天南海北的山楂运输车队,不同口音的各路商人,欢声笑语山里采摘的兴隆农民,在燕山秋色里诠释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农家乐。
以山楂加工为主,兴隆县的食品工业应运而生。全县第一个山楂果品加工厂注册生产“青松岭”商标的山楂果茶,这瓶饮料漂洋过海出现在巴塞罗那奥运会上。兴隆人渐渐懂得“无工不富”的道理,兴隆农民在延伸山楂产业链条中摇身一变,成为弄潮商海的老板。
那个在崎岖山路上骑着自行车,常年在风霜雪雨中穿行的人,是林业局林果技术员毕振良。他研究的“山楂矮化复壮修剪技术”“果树优良品种的筛选与推广”“山野资源开发与利用”等,为兴隆山楂改劣换优,提质增效,走向更大市场提供了技术保证。
南天门乡一个地道农民于长国,大胆引进“歪把红”“大旺”“红棉球”等山楂新品种,深受都市人青睐,每斤能卖到15元。他率先成立了“长国山楂合作社”,为入社果农及时提供全程的技术服务,他所在的石庙子村也成为承德市“一村一品”山楂专业村。
承德三兴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马晓波,从北京科技大学毕业后选择了回乡创业,并注册了“雾灵”商标,形成卷货、散货、枕式包装、球条货等四大产品群,建立现代化的经销网络,“雾灵”品牌山楂产品出现在大润发、沃尔玛等大商超,更是畅销各电商平台。
从英国留学硕士毕业回乡的张静,在政府主导下组建了河北省山楂产业技术研究院,探索“基地种植+农产品加工+旅游观光”三产融合的模式,走出了集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化企业之路。
如今,兴隆县的22万亩、1100万株山楂树,年产山楂达20多万吨,果品冷藏仓储能力18万吨。全县山楂产业销售收入3.6亿元,实现产值6亿元,税收8000万元,山楂及相关产业收入占脱贫群众人均纯收入的33.8%。山楂罐头、原浆、果丹皮等200多个系列产品,从兴隆走向全国,并走向俄罗斯、美国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
“晚果红低树,秋苔绿遍墙”“绿滑莎藏径,红连果压枝”……一幅幅寓意红红火火的山楂题材作品,在画家们的笔下铺展开来……那场景让人觉得,他们画的不是山楂,而是兴隆人红红火火的日子呀!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张东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