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首富李永新:坐拥1859家分校,一年入账112亿,居全国富豪19位
优质内容将每日持续更新,诚邀您点一下“关注”,方便您第一时间查看优质文章,感谢您的支持。
文案:胖胖
编辑:胖胖
前言
他曾是一个一无所有的穷小子,却靠着三万块的启动资金赚得超过1000亿的财富。
他曾是一个连饭钱都掏不出的穷学生,却靠着自己在学校的勤工俭学,完成了自己创业的第一步。
他是北京大学的毕业生,却因经济原因差点没能完成北大学业。
他叫李永新,是中公教育的创始人。如今的他,坐拥1800多间分校,每年集团盈利超过百亿。
而他也凭借着中公教育带给他的巨大利润,成功跻身胡润百富榜。
他究竟是怎么做到如此逆天改命的?他现在又过得怎么样呢?
家庭破产
1976年,李永新出生在东北的吉林省吉林市。
那个年代的东北,经济条件放眼全国都是名列前茅的。
而这片肥沃的黑土地,同样也滋养着李永新的家庭。
他的父母都是正式的工厂职工,在当时那个年代的东北,这样的家庭绝对算得上是小康之家。
80年代,我国改革开放进入高潮,大量工人进入到广阔的商海寻求新的发展。
而李永新的父亲就是一个不甘于平凡的人,眼见身边真的有人依靠下海赚到钱,李永新的父亲心里也是痒痒的。
最终,李永新的父亲禁不住诱惑,东拼西凑的凑了一万元开始创业。
一万块在当年可不是一个小数字,毕竟当年称呼有钱人都用万元户而已。
李永新父亲当年满脑子想的都是用这笔钱让自己家里过上好日子,
但可惜的是,这个男人并没有实现自己的期望。
而他自己也高估了自己,眼光的狭隘和时代的局限,让他亏得血本无归。
而李永新的父亲也因此一蹶不振, 让家里背上这笔巨债,他有着无可推卸的责任,只能外出打工慢慢还债。
而李永新的家也因为这笔债务一下子变得一贫如洗,家里甚至经常揭不开锅。
而李永新自己,也因为这样的变故一下子内向许多。
海明威怎么说过:打不倒我的,只会让我变得更强大。
家里的变故也让年幼的李永新早早的收敛了儿童的幼稚与天真。在学校的学习显得异常刻苦。
虽然李永新的父亲做生意失败,但他却意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
于是奋不顾身的一路支持李永新上高中准备考大学。
李永新也真争气,不仅这个人天资聪颖,而且学习更是比一般同学刻苦的多,
竟然一举考上中国的最高学府,北京大学。但此时,另一个难题又摆在李永新的面前。
交完学费之后他就没钱了,而家里东拼西凑给他的100块,只够在北京生活半个月。
李永新一度产生了想要放弃读书的念头。但在父母的坚持下,他还是来到了北京,开始了漫漫的求学生涯。
到了北京稳定下来之后,李永新立刻就开始寻找兼职。
而他虽然是还没有进入社会的学生,但凭借着北京大学在校生的身份,
很轻易就找到了家教的工作,从此与教育行业结下缘分。
但仅仅只做一份兼职,并不能满足他在校内的所有开销。
在学校老师了解他的情况后,主动伸出援手,帮助李永新申请到学校勤工俭学的名额。
这两份兼职一起才让李永新的生活稍微有了些保障。
尽管身负两份兼职,但李永新对学习的刻苦程度依旧不减当年,
凭借着优异的成绩成功拿下北大的奖学金,
这笔钱直接解决了李永新大学四年最大的学习成本,学费。
一下子李永新身上的一座大山去掉了,而他更是有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自己的学业和兼职当中。
慢慢的,他在家教圈中闯出名气,日子也越过越好,
到了毕业的时候,李永新的家庭已经靠他完全摆脱了债务。
而李永新自己,也有着更好的未来。
初入社会
即将大学毕业的李永新,眼前有两条路供他选择。
继续读研,提高自己的学历还是直接毕业进入就业市场。
这两条路都有着让李永新无法拒绝的诱惑。
继续读研是李永新最真实的想法,因为他从小到大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读书,
并且她觉得靠自己的能力考上北大的研究生,虽然有难度,但并不是遥不可及的目标。
当时的研究生考试难度还是非常大的。但是还有一个现实问题摆在他的眼前。
如果读了研究生,生活费从哪来。尽管他已经在学校的帮助下平稳的度过了大学期间,
但他的家庭依旧无法支撑他完成研究生的学业。
并且研究生的毕业难度也极大,可以说,读研这条路,如果成功收益巨大,但前途茫茫,遥不可及。
这时的李永新产生了动摇,他想着要不要直接毕业进入市场就业,
毕竟,凭着北京大学毕业生的招牌,他可以很轻松的找到一份高薪工作。
最终思来想去的李永新决定放弃读研的机会。在北京一家公司入职。
这样既可以将机会牢牢抓在自己手里,还可以提前赚些钱补贴家用。
事实证明,李永新这个决策无比正确。在第一个月他就赚到了6000元的工资。
但李永新和他的父亲一样,是一个不安分的人。
虽然他父亲的创业失败经历让他对创业这件事情有一些抵触,
但在北京大学的教育之下,他有了超越时代的眼界和足够掌控自己事业的智慧。
当时改革开放的形势已经一片大好,作为北大高材生的李永新可不是会老老实实打工的主。
他一直盘算着想,趁着趁着合适的时机脱离公司,开始自己的独立创业。
初步创业
很快,李永新等待许久的机会到来了。受到到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国内的大量企业趁此机会快速发展。
但也有不少的中小企业在此期间纷纷倒闭,国家快速出手,通过一系列政策调控危机,但这也让李永新有了可乘之机。
而国家的另一项政策更是确立了李永新的创业方向。
1999年后国家提出高校扩招,大量适龄青年涌入大学开始学习,高考录取率从40%以下一路飙涨到50%以上。
在社会上出现了一个复读生群体,他们成绩并不理想但也不算差,
距离大学仅一线之隔,不愿意放弃人生理想选择复读。
李永新在这群人身上敏锐的察觉到了商机。
李永新认为,如果我们开办一个面向这些复读生的补习班,
有自己北大毕业生身份的加持,只需要再拉来几个同学就可以创业了。
而他这个点子很快就被其他同学认同,愿意和李永新一起创业。
而且盯上这个计划的不只是李永新自己的团队,还有社会上的一些资本,
在李永新成功创立新兴伟业之后,很快就有投资人闻着金钱的味道来了,
二话不说,直接给李永新投资30万元人民币。
创业第一步就走的如此顺利的李永新,有些忽略了市场的复杂性,
尽管在企业创立之初的确获得了不小的收益,但不久之后市场风向发生变化。
创业之初的李永新像一个愣头青一样,并没有及时调整企业的发展策略,
并且更加雪上加霜的是,创业团队中的重要骨干被对手公司高薪挖走。
这一下,初步创立的新兴伟业情势急转直下。
而资本总是盲目的见李永新大势已去,迅速带着自己的钱撤出新兴伟业。
李永新一下跌入谷底,但他还靠着自己之前的积蓄咬牙坚持,
因为他知道这次创业一旦失败,自己将永无翻身之地。
为了节约成本,他竟然将公司搬到一个不足六平米的小房间内办公,
眼看自己的学生日子过得这么辛苦,李永新的导师也给他介绍了一些生源。
凭借着导师的人脉,李永新的新兴伟业勉强度日。
在一次与导师交流的过程中,李永新偶然间发现,自己的师弟师妹们有很大一部分选择了考公这条路。
而当时考公的录取率大概是10%市面上也并没有专门针对考公的教材与专业课程。
所有的东西都需要学生们自己摸索。
李永新再次嗅到了巨大的商机,他在本科学的本身就是行政管理,
他想着能不能转换公司业务,让公司变成针对考公人员的补习班。
他的导师听了李永新的想法后非常支持,
因为有大量的学生经常来向他咨询考公的相关事宜,
他也认为李永新这条新的发展路径非常有前途。
很快,李永新就起草出自己最新项目的策划书,希望能从市场上拉来投资。
但这一次已经创业失败一次的李永新,已经不是资本市场的香饽饽了
当时房地产市场正值火热,大量的资本热钱都堆积在房地产市场,
他这个项目甚至没有资本愿意正眼瞧他。无奈之下,他只能回家求助家人。
在他的软磨硬泡之下,母亲拿出家中所有的积蓄,三万块钱都给了他。
而李永新也没有辜负母亲的期望,借助母亲的启动资金,创立了中公教育。
谁能想到,当初的区区三万块钱会变成如今的1000多亿。
中公教育
集团刚刚成立,最重要的就是要进行宣传,让更多人来报中公教育的课。
当时的李永新花大力气,专门制作了一个网页,用来宣传中公教育的考公课程。
刚开始资金不足的他只是认为这种方式比较便宜。
但歪打正着,在当时那个年代,能上网的人都是各行各业的佼佼者,最次也是大学生。
正好精准命中了用户群体,直接让中公教育的宣传事半功倍。
短短时间内,中公教育现有的课已经场场爆满。
李永新意识到,他必须要向外扩展了。
而项目的成功又引来了其他资本的关注。
资本都是逐利的,眼见这个项目赚钱,大把大把的资金就像纸片一样,向李永新砸来。
而李永新借助这些资金疯狂向外扩张,短短两年时间,
他就将中公教育的业务迅速扩张到全国,几乎在每个重要的大城市,都有中公教育的机构。
而中公教育也在2001年,凭借良好的发展态势成功上市。并且一经上市,股价就暴涨。李永新母子身价一夜涨了九亿。
而中公教育也不再只局限于考公务员这一个项目,业务拓展至各种资格证考试。
而中公教育也凭借着名下300多万名学员成功稳坐行业龙头的地位。
而他也凭借着百亿身价成功登上胡润富豪榜。
结语
现如今的中公教育,虽然在股市上依旧坚挺,但事实上,他已经陷入了财政危机。
曾经为了吸引学员打出的“考不过就全额退款”的噱头,也迟迟无法兑现。
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公教育的出现,填补了我国在成人教育领域的空白,
让更多人有了继续成长,继续学习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