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保监会组织多家人身险公司召开会议,这背后预示着什么
引言:
为引导人身险业降低负债成本,加强行业负债质量管理,银保监会人身保险监管部2023 年 3 月末组织保险行业协会以及 23 家人身险公司召开座谈会。本次公司调研重点内容包括:负债成本情况、负债与资产匹配情况、对公司负债成本合理性的判断、降低责任准备金评估利率对公司和行业的影响以及对降低负债成本、提高负债质量的意见和建议。
1、利率下行背景下,通过调整预定利率降低刚性负债成本是大势所趋
降低负债的监管思路一脉相承,2022 年上市银行全年净息差逐季下行,近期各地 中小银行出现集体存款利息下调。
2022 年上市银行平均净息差水平较 9M22 累计下降3bps 至 1.98%,全年同比下降 13.2bps,主要受 LPR 下调等因素影响,贷款定价下行,存款竞争激烈且成本保持相对刚性。其中国有大行全年累计下行 14bps,四季度下行 4bps,受资产定价下行及负债成本回升共同挤压息差表现。自 2023 年 4 月以来,河南、广东、深圳、辽宁、湖北、陕西等地多家中小银行宣布调整存款利率。至少 20 家中小银行(包括城商行、农商行、农信社等机构)下调了存款利率,调降幅度不一,介于 10 个-45 个基点之间。
图1:上市银行全年净息差水平逐季下行(单位:%) 图2:湖北武穴农商银行于近期下调存款利率
鉴往知今:我国人身险历史预定利率调整复盘
2.1. 1999 年 6 月紧急调整
我国于 1978 年恢复寿险业到 1999 年的近 20 年间,我国并未对预定利率行政干预, 当时的寿险公司根据银行利率和自身发展的需要厘定预定利率。
80 年代中后期,寿险业不断发展,但在当时高通货膨胀率和银行频繁调整利率的情况下,给保险公司带来了管理上和准备金计算上的困难。从 1996 年后,我国进入降息周期,一年期银行存款利率从 1993 年的 10.98%逐步下降到 1999 年的 2.25%。由于《保险法》对保险公司资金运用的限制,当时保险公司大部分资金投放于银行存款,部分甚至达高达 70%以上,保险公司的投资回报率严重依赖于银行的存款利率。市场利率的下降严重限制了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而且当时积累的保单多以固定预定利率形式,使得保险公司积累了大量的利差损。
图3:早期利差损业务对中国人寿发展的影响
2003 年中国人寿上市重组前,集团公司将高利率保单业务(即 90 年代大量销售的预定利率为平均约 8%的保单)剥离给集团内的“国寿存续”机构,使得上市公司无高利率保单压力。
2003 年中国人寿保险公司进行重组,重组完成后,集团公司保留其在重组时未注入本公司的其他全部资产,包括 1999 年 6 月 30 日前发生的应收账款及其他各类应收款项,以及就有关非转移保单的业务等。2005 年经普华永道审计的母公司报表口径总资产为 2.366.7 亿元,净资产-625.9 亿元,保费收入 248.59 亿。集团公司保费收入主要为重组后留存的续期保费收入,而净资产为负的主要原因就是公司在重组时保留了非转移保单,这部分早期保单的保证收益率高干投资资产收益率,导致保险集团的利差损。集团为了解决这部分非转移保单业务偿付能力不足的问题,与财政部共同设立了共管基金,承诺在共管基金存续期内,如果共管基金不足以支付保险单的给付与赔付,财
政部将给予资金支持,确保非转移保险单的给付与赔付。
图4:1996 年后我国进入降息周期,一年期银行存款利率从 10.98%逐步下降到 1999 年的 2.25%(单位:%)
2.2. 本次评估利率调整空间测算
当前准备金评估利率具备下降外部条件。
对金融消费者而言,保险产品和银行理财产品之间存在一定的替代关系和比价效应,彼时 2013 年 8 月人身险开启费改,十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和 1 年期理财产品收益率分别为 3.4%和 4.8%左右,竞品理财产品凭借较高的收益对保险市场带来一定冲击。而当下市场环境(2023 年 3 月),一年期定期存款基准利率仅为 1.50%,十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中枢约为 2.85%,资管新规后理财产品破刚兑,1 年期理财产品收益率预期收益率为 3.10%(2021 年末水平),银行理财净值化转型和公募基金牛熊震荡已对投资者进行了较为充分的教育,竞品收益率中枢逐步下行,当前准备金评估利率具备下降外部条件。
图5:当前准备金评估利率具备下降外部条件(单位:%)
2013 年,在推动人身保险费率形成机制改革过程中,原保监会建立了人身保险业责任准备金评估利率形成机制,由监管部门根据“一篮子资产”的收益率和长期国债到期收益率等因素综合确定评估利率,并根据长期利率的变化适时调整。2019 年银保监会发布的《关于完善人身保险业责任准备金评估利率形成机制及调整责任准备金评估利率有关事项的通知》明确基于对市场利率未来走势、行业投资收益率等因素的判断确定评估利率参考值,并结合人身保险业责任准备金评估利率专家咨询委员会的意见,适时调整评估利率水平,我们预计新的评估利率范围为 2.71%至 2.91%的范围内,经调整后的平均财务投资收益率为 3.79%。
图6:10 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及 750 天移动平均线变化(单位:%)
图7:责任准备金评估利率测算假设
图8:责任准备金评估利率测算(横轴为权重 W1,纵轴为利率单位:%)
预定利率调整对不同类型人身险产品影响分析
3.1. 预定利率调整对保险财富类产品相影响分析
在资管新规正式落地、市场利率下行以及权益市场波动的背景下,保险财富类产品相对于其他金融产品的长期稳健优势凸显。
从 2022 年上市险企寿险业务保费收入排名前五产品一览表中发现,储蓄型业务占比明显提升,中期年金和两全产品帮助客户解决教育金储备等各类中长期财富管理需求,终身寿险满足客户风险保障、资产传承以及长期储蓄的综合需求。展望未来,我们认为随着居民可支配收入预期的提升,对保险产品配置需求逐步释放,寿险公司仍需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的产品开发理念。
图9:2022 年上市险企寿险前五保费收入排名
图10:预定利率调整对保险财富类产品影响分析
3.2. 增额终身寿险
2019 年后年金险预定利率下调促进增额终身寿险发展,但增额终身寿险对利率敏感度较大,中小公司竞争激烈,一定程度上加剧潜在利差损的隐患。
2019 年 8 月 30 日,长期年金险的评估利率上限随之由此前的 4.025%降低为 3.5%。预定利率为 4.025%年金险逐渐退出市场,由于年金类产品的预定利率指导水平下调到同寿险类产品相同的 3.5%,终身寿险作为资产保值型产品的定价劣势就不复存在了。由于终身寿险价格优势上升,且具有财富传承功能,并且在相应的税收和法律环境下具有独特的资产保全能力,增额终身寿险逐渐获得市场关注,具体来看:1.在低利率环境下,产品可提供约 3.0%~3.5%利率的终身保证,在一定程度上抵御通胀;2.产品形态灵活,通过现金价值减保功能,可实现诸如教育金、婚嫁金、养老金等不同的财富管理需求。然而,“储蓄险尤其是增额终身寿险的热销,导致部分中小寿险公司的利差损、费差损风险加大,使得监管对于保险公司潜在的长期利差、费差损担忧上升。”部分中小险企在互联网平台、银保渠道销售的增额终身寿险 IRR(内部收益率)较高,长期持有大多在 3.2%~3.3%,甚至有少数产品 IRR 接近 3.5%,增加了潜在利差损的隐患。
图11:国寿臻享传家增额终身寿险 IRR 图12:金多多增额终身寿险 IRR
为了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许多中小型保险公司会用更高的真实内部收益率以及更短的投资期限来吸引消费者。以弘康人寿的金多多增额终身寿险为例,该产品有效保额以年复利 3.8%终身稳定递增,我们以男性 30 岁投保为例,第十个保单年度内部收益率就已经高达 3.57%。与金多多增额终身寿类似,和谐人我行、鑫利来金珏版、岁享金生等中小型保险公司的产品都具有这样的特征:1.内部收益率高,2.达到高收益率的时间短,此类产品会给保险公司的较高的刚性负债成本压力。一方面,更高的内部收益率会提高保险公司负债端的成本,增加保险公司“利差损”风险;另一方面,过早的回本会激发投保人的退保意愿,其本质是一种“长险短做”,不利于保险公司的资产负债管理,增加资产负债久期错配风险。值得注意的是,部分中大型险企会通过分红险和万能险的设计方式,降低传统险对负债成本的刚性压力,我们以太保盛世长航终身寿险(万能型)为例,产品 IRR 根据分档水平提供差异化IRR 水平。
图13:太保盛世长航终身寿险(万能型)不同档位 IRR
图14:预定利率下调后,终身寿险的毛保费涨幅
展望未来,年金险主要会呈现两个转变方向。
复盘来看,年金险经历了快速发展时期、利差损时期、费率市场化改革时期、3.5%时期,年金已成为人身险行业开门红的主打产品,形态上可以分类短交和长交类型。展望未来,年金险主要会呈现两个转变方向。一是从市场上目前常见的普通快返年金向真正意义上的终身型养老年金的转变
交费期间会逐渐拉长,年金给付时间逐步拉长,真正成为第三支柱养老金产品,产品除了财富积累作用外,对长寿风险的对冲作用会通过终身保障得到强化。二是产品的投资路径也会趋于多元化,产品可以根据投保人的风险偏好指定投资路径,指数型年金和可变年金等产品概念也会逐渐兴起。此外,一次性支取转化权益和保单贷款等选项也是终身年金类产品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可以帮助投保人实现更灵活的财务安排。作为一种件均高且对投保人销售适当性管理要求较高的复杂金融产品,养老年金保险需要销售人员和投保人之间建立高度信任的关系,更适合通过面对面的方式个险渠道进行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