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了1100多亿,一年光利息就28亿,但他仍是河南首富
2017年,牧原股份营收刚刚突破100亿的时候,老板秦英林可能怎么都不会想到,几年后,自己就成了年出栏生猪6000多万头、年营收1000多亿的“猪王”。
不过,称王也有称王的烦恼,商业场上有个定律,生意越大,欠钱越多,于是,秦英林也背负上了从未有过的巨债。
公开数据显示,自2021年以来,牧原股份的负债就一直维持在1000亿以上,财务费用也急剧攀升,2022年光利息就支出了28亿。
而2023年三季报显示,最新负债额1131亿,已产生利息费用24.24亿,难怪有人说,高负债的企业才是银行的VIP。
当然,负债并可怕,可怕的是,从没想过还钱,就像老许一样。
但很显然,老秦和老许不是一路人,老秦没造过汽车,没玩过足球,没喝过冰泉,更没有舞蹈队,他是一心一意养猪的。
至于为什么近来负债被媒体频频提起,大概是因为今年前三个季度的亏损,让外界产生了些许的担忧。
统计数据显示,一年以来,猪肉价格一路走低,从每公斤28元降到了20元,这使得牧原股份2023年前三季度亏了18亿。
但实际上,这只是个短期现象,如果细看每一个季度的数据就会发现,牧原第三季度单季度已经扭亏为盈了,净利润10亿,把上半年的28亿亏损额都缩小到了18亿。
而接下来的四季度又是一年之中猪肉的销售旺季,需求的增加有可能促使猪价止跌回升,猪企四季度利润普遍会比三季度更好,也就是说,牧原股份全年盈利是大概率事件。
而只要企业良性运转起来,再多的负债都可以进入良性循环。
也许有人会问,前几年猪肉行情好的时候,牧原不是挣了很多钱吗,还不够花?
确实,在前几年的涨价行情中牧原可以说是赚得盆满钵满,光是2019、2020、2021、2022年四年累计的净利润就有536亿。
但就像人每个月领工资的同时也要花销一样,牧原挣钱的同时也在不停地花钱,而且都是大手笔。
首先,挣了钱总得犒劳一下股东们吧,不然又要被说成“铁公鸡”了,据统计,2019年-2022年牧原股份累计分红大约120亿。
其次,前几年因为猪瘟,淘汰了无数的个人以及小规模养猪户,猪肉供不应求导致猪价猛涨,为了填补供应端缺口,包括牧原股份在内的猪企们就铆足了劲地建新猪场。
牧原建了多少呢,从牧原股份的固定资产上可窥一斑,猪企的固定资产主要就是猪舍。
2019年,牧原的固定资产只有189亿,而之后的2020、2021、2022年分别是585亿、996亿、1064亿,3年涨了5倍还多。
另外,从牧原股份的生猪出栏量也能反映出同样的结论,2019年生猪出栏量是1025万头,2022年则已经飙升到6120万头,刚好5倍。
短时间内建这么多猪舍,牧原股份挣的那点钱哪里够啊,只能伸手管别人借钱。
其实,牧原股份以前盘子小的时候富得流油,财报数据显示,2019年短期借款只有43亿,长期借款11亿,而账上货币现金多达109亿。
但从2020年开始,随着盘子的加大,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都一路猛增,到今年2023年三季度,短期借款升到453亿,长期借款也有106.5亿,这些借款正是产生利息的大头。
另外,盘子大了,维持生意运转所需要的其它负债也会跟着增加,比如应付款就增加了200亿,应付员工薪酬增加了10亿,再加上其它的,就构成了1100多亿的负债。
所以,这欠的1100多亿里面,有的是有息欠款,但有的是企业运转的正常负债,别看金额挺大,却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杀伤力。
那怎么理解牧原股份宁愿负巨债也要建猪舍这个事情呢,难道秦英林不理解猪肉的周期性这个事儿吗?
当然不是,全天下可能没有比秦英林更理解猪周期含义的了。
其实,当猪瘟造成的个人和小规模养猪户大量减少时,不仅是牧原,其它的猪企也在抓紧机会建猪舍,以扩大自己的规模。
比如新希望,2023年的生猪出栏量也要超过6000万头了,目前的账本和牧原差不多,负债也近千亿。
如果非要说负债是痛,或许这样说更恰当:牧原和新希望的负债都是痛,并快乐着。
实际上,1100多亿的负债对于牧原来说也不算多,资产负债率还不到60%,而且资产除了猪舍就是在栏母猪和生猪,都是优质资产,融资太容易了。
当然,最重要的是,正如前面所说的行业周期特性,低谷一过,又是新一轮的肉价上涨,牧原股份生猪养殖成本7块多一斤,未来有的是盈利空间。
2023年胡润百富榜上,秦英林继续蝉联河南首富,以1450亿的身家排在榜单第13位,资本的鼻子是最灵敏的,这已经足够说明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