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千人裁员背后:福特精简机构坚定在华业务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杜巧梅 北京报道
在福特中国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换届两个月后,福特中国又迎来了震荡。
5月10日,有消息称,福特中国开始裁员,裁员人数高达1300人,被裁人员将按照N+3赔偿。
“对于福特汽车来说,中国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市场,我们坚定不移地推进在华业务可持续发展的承诺始终不变。”针对裁员消息,福特中国回应称,“公司正在打造一个更加精简、灵活的组织结构,将资源投入到具有优势的核心业务上,努力实现在华业务目标。”
而业内猜测,裁员的背后可能与福特在华销量下滑和福特总部对中国市场投资策略调整有关。
数据显示,2022年福特在中国市场全年销量为49.6万辆,同比下跌33.5%;豪华品牌林肯汽车在华累计销量为7.93万辆,同比下滑13.4%。
2022年全年,福特在中国市场份额仅为2.1%,较上一年下降0.3%,息税前亏损达到5.72亿美元。
在今年一季度财报中,虽然福特汽车并未公布中国区销量和财务状况,但从福特在华合资企业来看,一季度销量仅为4.48万辆,同比下滑25.68%。
在此背景下,福特汽车在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制定了缩减投资以提高盈利能力的新计划。
当地时间5月2日,福特汽车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吉姆·法利(Jim Farley)在第一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上表示,“我们在中国的未来战略将会改变。我们将在中国开展投资更低、更精简、更专注、回报更高的业务。”
据悉,新计划包括增加对商用车的关注,以及将其在中国的工厂用作经济型电动汽车和汽油燃料商用车的出口中心。
吉姆·法利认为,通过专注于商用车、出口产品及其在中国的林肯豪华车系列,福特可以在中国获得更好的投资回报。
战略收缩,或更改在华投资策略
“市场已经完全变了,我们将不得不重新思考福特品牌在中国市场的定位。”事实上,早在结束今年4月的上海车展中国之行后,吉姆·法利就在一场活动上公开表态,“在某种程度上,就是需要做出要么继续、要么退出的决定。”
作为全球最重要的市场,过去几年里,中国汽车市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电动车市场已经飞速发展成为全球第一,并且呈现出新的竞争格局。新的市场格局之下,福特依然期待寻求在华长期、可持续性的发展,并先后发布了“福特中国2.0”计划、“福特中国产品330计划”,并推进了林肯品牌的国产化。
2021年4月,福特中国还对在华业务运营的管理模式进行了梳理和调整,确立了未来在中国市场的汽车业务核心布局——福特品牌乘用车、商用车并重,进一步做强林肯品牌、快速推进电动车业务。这一系列变动也是在“福特中国2.0”战略发布两年后最大、最深刻的变革。
“随着福特中国乘用车事业部、福特中国商用车事业部的成立,林肯中国进一步加速推进国产化以及全速启动的电动车业务,福特中国的业务布局更加聚焦在自身具有优势且具有高增长潜力的业务领域。”对于这一系列的机构调整,时任福特中国总裁兼首席执行官的陈安宁表示。
为了进一步推动电动车业务的发展,2022年9月,福特宣布福特电马赫科技有限公司在华正式运营。
作为福特推动战略转型、加强电动车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电马赫科技是中国市场首个由外资汽车品牌成立的专注于智能电动汽车研发和运营的独立实体,也是Ford Model e业务单元在中国的战略延伸与关键布局。
不过,福特电动车业务部门成立以来并未在中国电动车市场掀起“水花”,福特“电马”Mustang Mach-E 2022年全年销量甚至不足5000辆。2023年前4个月,Mustang Mach-E累计销量仅有370辆。
“中国汽车制造商在电动SUV市场也面临激烈竞争,即便是特斯拉也面临着压力。这些产品的产能过剩如此之多,以至于这些公司正在亏损和燃烧的资金数额令人难以置信。”吉姆·法利称,“中国市场已经人满为患了,合资车企很难有机会。”
由于在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销量已经连续五年下滑,福特汽车公司希望在中国市场下滑中扭转财务亏损。
而减少在华支出,只专注于产生最高回报的业务领域也成为福特在华业务调整的方向。
“目前福特给出的策略就是构建一个更为小巧、架构精简的团队并聚焦高利润业务——商用车、电动车以及出口业务。”有业内人士表示。
在一季度财报的电话会议中,吉姆·法利以福特与江铃汽车的合资为例,透露福特计划将中国的业务作为“出口中心”,向南美、澳大利亚和墨西哥等市场出口价格较低的电动车和商用车。
值得注意的是,5月11日,江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江铃汽车”)与福特汽车公司签署框架协议,双方将在现有合作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江铃汽车的产品出口业务。
据了解,该项合作框架协议旨在充分利用江铃的工程、制造能力和成本优势,与福特全球的销售网络相结合,推动江铃汽车生产的福特品牌和江铃自主品牌的经济型电动汽车和传统燃油商用车出口到海外市场,框架协议具体执行细节还有待后续确定。
数据显示,2022年江铃汽车出口超过6万辆包括福特领界、领睿SUV和福特全顺车型在内的整车产品。
“中国对福特来说有着举足轻重的战略意义,只有充分发挥福特和在华合作伙伴的优势,强强联合,才能为客户和股东创造更多价值。”福特中国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吴胜波表示。
此外,4月18日,福特决定在长安福特杭州的工厂生产改版林肯航海家,并将其出口到美国。这在福特汽车历史上也尚属首次。
按照规划,未来福特在中国的产能还将陆续为南美、澳洲和墨西哥提供电动车和商用车。
进退两难,二线合资走在十字路口
福特裁员的背后,也折射出当下二线合资品牌在华发展的境遇和转型的困境。
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尤其是电动车市场的快速增长,燃油车需求日渐下滑,合资品牌过去在燃油车领域的优势并未传导至新能源汽车领域。
乘联会数据显示,今年4月,自主品牌中的新能源车渗透率56.5%,豪华车中的新能源车渗透率23.8%,而主流合资品牌中的新能源车渗透率仅有4.4%。
而随着自主品牌在新能源市场的突破,2023年以来,自主品牌的市场占有率达到49%,相较于2022年同期增加3.3个百分点。
此消彼长,中国自主品牌市场占有率上升的背后,是外资以及合资品牌市场占有率的下降,特别是在当下整体车市增长大幅度放缓的大背景下,合资企业的现状并不乐观。
尤其是愈演愈烈的价格战也对合资车企表现出了更大的冲击。
本轮降价潮中,合资燃油车比自主品牌燃油车和新能源汽车终端让利幅度更大,部分车型的终端价格和指导价几乎打了对折,头部合资公司如本田、丰田、大众等不得不卷入价格战,二线合资如北京现代、悦达起亚、长安马自达、神龙等也为了生存在顽强挣扎。
“合资品牌,当前确实是遇到了一些挑战。”5月8日,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在长安汽车(000625)2022年年度业绩说明会上回应长安旗下长安马自达、长安福特销量下滑情况时表示,“随着技术进步,用户对于电动化和智能化的看法,不再仅仅停留在对合资品牌、自主品牌的认知层面上。”
而几乎与福特裁员消息同时出现的还有起亚“管理职员工”轮休消息。
“鉴于公司已正式开启电动化全面转型,逐步从燃油车市场向新能源市场过渡。根据公司战略转型发展需要,内部业务及人员结构需要重新整合。为成功实现战略转型,重塑业务体系,现对管理职员工分批次进行轮休。”起亚在一份内部通知中称。
对于上述通知中的“管理职员工”轮休,起亚公开表示,公司内部人员的变动情况,是为顺应全新的电动化时代,积极主动创新变革,加速向电动化品牌转型而进行的正常调整。
而无论是福特中国还是悦达起亚,裁员背后都是在转型过程中的无奈选择。
“当下,新能源车销量高速增长,但亏损较大;燃油车虽然盈利,但市场萎缩较快,这就是目前汽车行业的基本业态。”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告诉记者。
一方面,燃油车市场的不断萎缩、利润的快速下滑;另一方面,新能源汽车依然亏损也是行业共识。过度依赖燃油车并在新能源领域转型迟缓的合资品牌,尤其是二线合资品牌,正面临进退两难的境地。
而无论转型与否,挑战都十分艰巨。
“由于电动化转型收效甚微且份额呈下滑趋势,合资品牌面临较大的销售压力。”信达证券研报预计,市场份额将加速向头部自主及新能源品牌集中,二三线品牌市场份额或面临长期下滑趋势。随后弱势合资品牌逐渐被淘汰出局,退出中国市场。
“中国汽车市场现存148个品牌,其中中国品牌有114个,外资品牌有34个,而20%的头部企业销量的占比达到了91%。市场竞争的格局正从原来欧、美、日、德、韩、中六分天下,向中国品牌独占鳌头转变。”朱华荣表示,未来2-3年,60%-70%的品牌将面临关停并转。
“长安汽车会坚持合资和自主并行发展的战略,这符合国家战略要求,也符合长安、福特、马自达各方的需求。”朱华荣透露,近一年以来,长安与福特、马自达在合作上已经进行了战略上的探讨,对于合作模式、公司治理等做了大胆的探索,已经达成了战略共识。未来股东双方不仅会在产品、技术、平台等方面向合资企业输出,还可能共创全新品牌。
按照规划,长安福特全新电动车将在2024年投向市场;长安马自达全新的电动汽车产品也将在2024年面世。
“未来将以用户为中心、以产品为主线,改革产品开发、产品定义、生产制造和品牌推广营销,进一步赋能合资企业。”朱华荣最后表示。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上一篇:产业焕新 以链制胜
下一篇:从“卡脖子”向“智造链”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