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慕玲:影像是塑造城市和国家形象的重要载体
中新网浙江新闻5月15日电 (记者 张斌)“影像有丰富的视听语言,在传播过程中更容易激发受众共鸣,是塑造城市和国家形象的重要载体。在城市和国家现代化进程中,我们用影像记录展示历史,同时也用影像来创造生产新的文化内容,新老内容共同构成了城市与国家的软实力以及生产力。”
清华大学国家形象传播研究中心城市传播研究室主任慕玲演讲现场。王刚 摄
5月15日,在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举行的“影像中国”影像大赛颁奖典礼上,清华大学国家形象传播研究中心城市传播研究室主任慕玲以《影像力量:城市与国家的形象塑造与传播》为题发表演讲时说。
穿越楼宇的重庆轻轨、持续火热的淄博烧烤、折射中国乡村体育文化的贵州“村BA”……如慕玲所说,如今,越来越多源自中国民众日常生活的影像走红网络,成为城市和乡村发展的“引爆点”,亦成为展现中国形象的“窗口”。
活动现场。王刚 摄
慕玲提出,影像传播当下处于移动新媒体时代,亦凸显“轻传播”时代的特征,比如传播主体从官方到民间;传播形式从“重”传播到“轻”传播,即从宏大叙事转为生活化的具体传播;传播视角从“我者”向“我者”“他者”并重,更强调实现国际传播;传播路径从单一到多元。
这一过程中,短视频是一股重要的影像力量。
慕玲称,其所在团队曾对国内某短视频平台涉及城市形象的影像进行分析,研究发现80%的短视频源自普通民众。“并非政府没有发挥作用,而是政府搭台,借助市民的力量产生更强大的传播。”
事实上,此次“影像中国”影像大赛就联合境内外近30个机构单位、媒体和高校,开通52个分赛区(其中11个是海外分赛区),通过网络平台在线征集的作品中,微视频作品630多件。
慕玲介绍,目前,短视频传播已进入“2.0时代”,在理念上从“表现”到“再现”,注重用人的故事传达一定的理念和形象,而非简单呈现,在方法上则从记录功能向艺术功能延伸,在视角上更体现“他视角”的叙事拓展与创新。
“我们要打造具有亲和力的故事体系,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塑造和传播国家形象、城市形象。”慕玲认为,应当结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要面向“Z世代”受众进行现代化的表达,以适应现在的生活节奏和潮流传达方式。“比如创新话语模式,在家国情怀‘大叙事’、时代发展‘中叙事’、个人幸福‘小叙事’过程中挖掘中外皆可共享的价值,遵循世界视听美学潮流进行内容传播,以此打动受众、激发共鸣。”
据悉,此次活动由中国新闻社、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指导,中国新闻图片网、中共宁波市委网信办、中国新闻社浙江分社主办,中共宁波市海曙区委宣传部、中国新闻社浙江分社新闻发展中心承办,中国新闻社各地分社、元景云协办,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支持。(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