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生产链可能变得“更短”,如何补链、强链、延链
构建新发展格局,建立在“三大支柱”之上:消费扩大与消费升级、产业结构升级与技术创新、要素自由流动与全国统一大市场构建。
其中,消费扩大与消费升级侧重于需求层面,产业结构升级与技术创新侧重于供给层面,要素自由流动与全国统一大市场构建侧重于制度与基础设施层面。
先来看消费扩大与消费升级。
在供给层面上,要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为消费者提供更高质量、更广范围的消费选择。
在需求层面上,要努力提高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水平,因为这一人群的边际消费倾向很高,也恰恰是推进共同富裕的题中应有之义。
再来看产业结构升级与技术创新。
在全球生产链可能变得“更短”和“更区域化”的情形下,如何实现国内主导的产业结构升级与技术创新显得愈发重要。由此,供应链的“补链、强链、延链”成为新的主题。
其中,确保中国在亚洲及“一带一路”上的生产链龙头地位尤为关键。为此,有必要推动国内技术自主创新,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拓展民营企业的发展空间(民营企业贡献了70%的技术进步),转变教育理念(从培养工程师思维到培养创新思维)。
最后来看要素自由流动与全国统一大市场构建。
国内市场依然存在分割,各类要素跨区域流动面临约束或障碍。这既制约了国内要素的自由流动与市场化定价,也损害了要素的优化配置与福利最大化。
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支撑和内在要求。相关工作原则是立足内需、畅通循环,立破并举、完善制度,有效市场、有为政府,系统协同、稳妥推进;相关工作方向是强化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统一、推进市场设施高标准联通、打造统一的要素和资源市场、推进商品和服务市场高水平统一、推进市场监管公平统一。
这里面,还有两点值得强调:
第一,导致要素流动障碍与国内市场分割的深层次原因之一在于,地方政府政绩考核体系过于强调GDP增长、公共预算收入等指标。在这一考核体系下,地方政府更愿意把各类要素聚集在属地之上,也会限制本地要素流动至其他地区。
要促进要素自由流动与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就必须改变地方政府的激励机制。而要改变地方政府的激励机制,就必须改变政绩考核体系,适当淡化相关指标,转而将要素市场化定价与跨区域流动等指标纳入其中。
第二,要素的自由流动必然会导致要素聚集。包括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与数据在内的各种要素可能会加速流入特定区域,由此推动新一轮区域一体化。
未来10年至20年,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中三角(郑州、合肥、武汉)和西三角(成都、重庆、西安)有望成为我国发展最快的五大区域。在此基础上,将形成新的国内雁阵模式与新的国际雁阵模式。这一“双雁阵模式”反过来又会有助于完善新发展格局,实现“以内促外、以外促内”的双向互动。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 张明)
栏目主编:龚丹韵 文字编辑:夏斌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项建英
来源:作者: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