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红安味道”香飘全国
5月17日清晨,太阳初升,一辆厢式大货车径直开入红安县博岸情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仓库,3000余件红薯干、酸辣粉等特色农产品陆续送入车厢,即将发往四面八方,走进千家万户。
“每天有6-7台物流车辆进入转运,不存在货物压仓情况。”该合作社90后创始人陈洋说,昔日“饱肚苕”变身增收“金果”,在电商平台的助力下,逐渐进入全国消费者的视野。
“新农人”日销红薯5万公斤
打开拼多多和淘宝,搜索“酸辣粉”“红薯干”“苕粉条”,能轻松找到“博岸情”店铺。进入店里,500g红薯干包邮到家不到20元,现在“博岸情”一天最高能卖5万公斤红薯,是电商平台番薯类畅销品牌。
博岸情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创始人陈洋是土生土长的红安人。2017年,23岁的陈洋放弃大城市的工作,回到红安县城关镇铁山村担任村主任助理。多方调研后,他成立博岸情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探索出“公司+互联网+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红安苕产业发展模式。当年加入合作社的种植户有60余户,2018年,其中38户贫困户全部脱贫。
这让他信心大增,6年来,他带领合作社对接商超和电商,与武商集团、华润万家、多多买菜、美团等大型商超和团购平台签订供货协议,联合多个市场主体,建立集红苕分拣储藏中转、交易打包运输一体化的交易中心,满足不同主体在不同领域的不同要求。
山货要变钱,抓住一根线。2020年,为了使产业进一步发展,陈洋与湖北工业大学、武汉船舶学院等高校合作,开启直播带货助农公益行动。搭“电商快车”,与成都雨衣妹妹、湖北鄂东老男孩等网络大V联手合作,5个月义务直播售卖红安苕及其系列产品90余场,当年累计实现销售红安苕及其系列产品3000余万元。
在博岸情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下,该县红苕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该社已带动全县60多个村、78个大户种植红安苕3.6万亩,在电商平台年销量达350万公斤。
村民的腰包也跟着鼓了起来。铁山村村民陈泽富靠着红苕种植,年收入增加到五六万元,成功脱贫。没有种植红苕的村民,除了有土地流转费,还可在合作社务工,每人年可增收2万元。
科学控产提质增效
“红安苕是我们地标产品的一个形象,发出去代表红安的‘脸面’。”陈洋说,每箱产品发出前都要经过几道筛检,断了头的、皮有擦伤的,都会被淘汰。在他看来,一箱红薯会决定外界对革命老区红安的第一印象。
红苕种植看似简单,其实每个环节都很关键。合作社按“统一种苗培育、统一种植技术、统一保底价回收”的模式,指导农户标准化生产。
红苕的身价跟“长相”息息相关。前些年,由于品种退化、技术落后等原因种植收益低,限制了红苕产业发展。陈洋在一次调研中发现,不少村民种红苕还是传统思维,用的是多年前的老种苗,管理也粗放,红苕没有“卖相”,8毛钱一公斤都没有贩子愿意收。
2020年,在红安县政府和县农业农村局的帮助下,陈洋与多个科研机构合作,引用新技术攻克种苗繁育难题,第一年就繁殖出100余万棵脱毒苕苗。经过脱毒培育的红苕不仅有颜值,而且有口感,亩产也从400余公斤增至1000余公斤。
“我们探索推广新型双季种植技术,组织各乡镇老百姓从南到北依次种植。”陈洋说,种苕早的乡镇,丰收后还能再种一季小麦;种苕晚的乡镇,可以先收一季油菜,实现鲜苕错峰上市。单靠鲜苕消费销量有限,合作社还陆续开发红苕酸辣粉、自嗨锅、红薯酒等20余款深加工产品,吸引年轻一代的目光。
实现把红安苕种成“薯中天花板”的目标后,如何擦亮“红安苕”品牌是陈洋下一步思索的重点。他说,合作社计划打造平民化直播孵化中心,让更多人参与到为农产品代言的队伍中,打造出有供应链、有温度、有品质的“红安味道”推广“正规军”。
(责编:汪泽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