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昕:优质短视频对青少年的生活学习和审美有正向引导作用
中国青年网北京5月22日电(记者 安俐)5月18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主办的“短视频与青少年发展研讨会暨短视频与青少年发展研究报告发布会”在京举行。本次发布会邀请了十余位专家学者和实务工作者参会。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曾昕。活动主办方供图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曾昕,从什么是网络沉迷、什么会导致网络沉迷、青少年在长时间使用视频过程中有无能动自觉,有无获益、如何能有效引导青少年正向使用网络四方面,解读了研究报告。
曾昕指出,在《短视频与青少年发展研究报告》中,提出了“青少年网络沉迷的评估标准”,从八个方面严格判定青少年是否属于沉迷网络群体。多年来,为了防止青少年沉迷于网络,许多国家的政府、社会工作者、教育工作者都做出了努力和探索。在“媒介素养”这一理念刚刚被提出时,很多专家围绕媒介对于青少年的负面影响提出讨论。随着媒介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媒介与青少年的关系认识,经历了从对立到共生的发展过程。在疫情期间就有这样一张非常生动的图片,在一个菜市场里,小摊贩的女儿窝在菜摊下聚精会神地用手机上网课。这说明如今,视频已经成为了青少年学习和生活的组成部分,青少年并不是我们刻板印象中的沉迷网络,而是通过网络汲取知识。
什么会导致网络沉迷?曾昕介绍,在科学评价体系中,网络成瘾由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构成,是复杂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比如,较大的心理压力、匮乏的社交关系、低质量的同伴依恋、幸福感缺失的家庭氛围等都可能造成网络沉迷。
短视频在青少年群体中形成了怎样的影响?课题团队调研时发现,现在许多教育机构都非常重视对于青少年制作短视频技能的培养,青少年对于世界的接受和表达方式逐渐趋于视频化。在这种现状下,我们更应该讨论如何让青少年正确使用短视频,让短视频“为己所用”。
曾昕指出,短视频对青少年发展的促进案例比比皆是。优质短视频让青少年看到知识、看到美、看到健康,对于生活、学习和审美有正向引导作用。比如,抖音短视频让地方戏曲,民俗文化等在青少年群体中重新焕发生机,进一步推动了国风、国潮的盛行。随着视频内容的不断丰富,抖音带给青少年的,不仅是坐着上网课或是云逛博物馆。还可以给孩子带来更立体的服务,比如云健身等。
当前,短视频内容无比丰富且具有开拓性,然而,短视频内容质量良莠不齐的问题仍令专家及业界担忧。
如今,在打开短视频App时,强制弹窗的青少年模式已变成网民们习以为常的标配。《短视频与青少年发展研究报告》中分析,短视频平台“青少年模式”在使用时长、使用时段、使用功能进行了严格限制,对预防青少年短视频沉迷发挥了重要作用,保障了未成年人健康的触网环境。以抖音“青少年模式”为例,在推出“发现”频道、适龄推荐、“亲子平台”后,还上线语音搜索、“自然”科普、“识万物”等功能,为青少年探索世界提供便利。
但目前,“青少年模式”发展仍存在不足,比如:设置上存在漏洞、“青少年模式”下的内容供给单一、“青少年模式”的建设缺乏统一具体标准等。
针对这些问题,曾昕给出了相应建议。一是针对不同平台、不同内容,建立更加规范化和统一化的“青少年模式”标准。比如,针对“青少年模式”在不同平台的打开方式,弹窗次数等进行严格划分;针对生活服务、知识科普、消费文化、穿搭种草等内容,在观看时长上进行严格细分。二是呼吁家庭、学校、社会各界的发力,开展创意性的活动,更好地为孩子们开发资源。
最后,曾昕借用业内学者观点进行总结,短视频对于青少年的影响,以及短视频平台的发展最后要回归到人本主义。只有当各方主体相互信任,合力驱动时,才是最大限度的媒介赋能,也能更好实现青少年对于媒介的反哺。
来源:中国青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