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厂二代”接班记:不去大厂 偏回工厂
编者按
最近,社交平台上,#大小姐真的回国接厂了#话题热度高涨,“厂二代”洋洋洒洒地分享接班经历。“新一代制造业未来全靠我们了。”一名“厂二代”在小红书上发帖。
“凡尔赛”的“厂二代”不是孤例。时下,高校毕业生走向传统制造业乃至工厂一线,逐渐变得常见。《清华大学2022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显示,制造业是本硕博各个学历层次毕业生去向排名前五的行业。
前些年,制造业一度处于就业“鄙视链”中的末端:年轻人不愿意待在还算着一分一厘、想着能不能把生产线养下去的工厂,就连厂长们都不喜欢别人称呼自己“厂长”,他们喜欢称自己“供应链管理者”,这样听起来更“互联网思维”。
然而,中国产业和中国工厂的历史进程,总是折叠在一起,螺旋式上升。“养成系企业家”纷纷学成回国接班,意味着越来越多的有志青年认识到中国制造业的疆域仍在不断外延,从内需到外销到经济“双循环”,从“中国制造”到“中国质造”再到“中国品牌”,“厂二代”面前依然有一片星辰大海。
在经济形势较父辈已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背景下,“厂二代”如何赓续“四千”精神,带领工厂在新市场环境中寻找到新的增长点?是继承父辈们的模式前行,还是突破思维、创立属于自己的模式?如何以进化后的认知,站上父辈曾经站立的舞台,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谱写出更加辉煌的创业史?
《非公有制企业党建》杂志本期策划聚焦新生代“中国厂长”用自身的智慧打造中国工厂的未来故事。
张峥斌向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建峰一行介绍新药创制项目。
张峥斌
1987年10月出生,农工党党员,现任浙江仙居君业药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农工党中央青委、浙江省青协理事、台州市政协委员。他带领的浙江君业先后承担包括国家“863”项目、国家重大新药创制项目、国家火炬计划等在内的国家重点项目,拥有发明专利25项,是全球主要的激素类原料药与中间体制造商之一,2022年完成企业销售额10亿元。
张峥斌是认真考虑过要回来接班的。
2010年,从比利时鲁汶大学留学归来的张峥斌,带着一张生物化学工程专业的硕士毕业证和满肚子学识,回到家乡浙江仙居,接棒浙江仙居君业药业有限公司,一头扎进车间之中,从最基层的药品研发工作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
作为二代的张峥斌常被调侃“再不好好工作,就要回家继承财产了”,但实际上,从小在车间长大的他,在父辈带领下,目睹过改革春风带来的机遇和财富,也经历过时代转折下的危机和挑战。于他而言,人生的抉择点从来不是“去大厂还是回工厂”,而是面对产业转型升级、数字化浪潮等的冲击,如何实现企业生产的腾笼换鸟,以及如何连同祖国大江南北的二代们一起,让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
父辈真的“短视”了吗
1998年,张峥斌的父母下海创办了只有20名员工的仙居君业化工厂,正式踏足甾体激素类行业。转眼25年,昔日不起眼的小厂蜕变成甾体激素类药物生产龙头骨干企业。“办企业要吃得了苦、受得了罪、受得了委屈”,是“老张”常年挂在嘴边的话。
在经历研发、采购、销售等多岗位锻炼后,2019年,“小张”从“老张”手里接过发展的接力棒,坐上浙江君业总经理的交椅。
然而,权力交接之际,二代与一代总会因理念、经验、管理方式的差异而产生诸多矛盾和冲突,张峥斌也不例外。“小张”跟“老张”之间的最大冲突,是“老张”觉得“小张”不够接地气。争执背后,是两代人的成长环境差异,更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营商环境优化、传统外贸升级等大背景下观念碰撞的缩影。
浙江君业是全球主要的激素类原料药与中间体制造商之一,也是该细分领域的标杆企业。在“老张”眼里,药企能否做大做强与经销商的能力密不可分,建立的是一套以客户价值和企业利润最大化的集约型管理模式。这套模式,却不被深受西方管理哲学熏陶的“小张”所接受,“我笑他不懂现代企业管理,他笑我吃不透人情世故。”
作为陪伴父母艰苦创业一路成长的“厂二代”,张峥斌的童年时光有很多时间是在车间度过,听惯机器彻夜轰鸣,见惯父辈流汗流泪,他对眼下拥有的一切心生敬畏。他清楚知道,自己要接班的不仅是浙江君业的企业生命,是浙商“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吃尽千辛万苦”的精神生命,更是如何在新发展格局中实现新突破的历史使命。
今年是张峥斌入职浙江君业的第14个年头,他正一步一步成长为药企“老经理”。他砸下重金,每年拿出销售收入的5%以上作为研发费用,成功带领浙江君业累计完成科技成果转化40余项,先后承担了一批包括国家节能降碳和绿色转型发展专项项目、国家“863”重大科技计划项目、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国家重大新药创制项目、国家创新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火炬计划、国家清洁生产示范项目等在内的国家重点项目,成为世界前10强药企的核心供应商,与国内一流药企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2022年完成企业销售额10亿元。
守正创新从来都是相辅相成
工厂生活,毫无疑问是枯燥的。远离市区,没有娱乐,每天面对的是厂房、工人、机器设备。不少二代更愿意去大厂,张峥斌也不是没憧憬过,但更多时候,他把注意力放在了突破舒适圈、对企业做深入改革这件事上,“老一辈负责守正,新一辈负责创新。”
对于山区县仙居而言,“用之不竭”的数据资源具有重要意义,数字化改革成为当地提升产业层次、加快企业转型升级的催化剂。自接班以来,打造“未来工厂”成了张峥斌的头等大事。
伴随着国家环保标准和监管力度不断提升,传统医药行业面临着新的转型周期。“数字化改革是大势所趋,数字经济里我们不能掉队。”张峥斌带着管理层马不停蹄地往高校跑、往研究院跑,找院士、找专家,成功对接中科院天津工生所联合开展“甾体药物核心原料的数字智能化绿色生物制造项目”,项目总投资4.5亿元,依托工业App、工业互联网平台和数据源,从价值链、业务链、数据链三个维度打造了年产1000吨级的甾体药物智能工厂。
“一开始,项目推进挺有难度。”张峥斌说,“企业讲究的是降本增效,是眼下的既得利益,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是对未来的投资,也是回报周期较长的投入。对于上一辈人来说,短期内无法看到转化和产出,这会令他们感到焦虑。”
不过,随着智能工厂的落地,以及企业所在园区——仙居县经开区“产业大脑+未来工厂”数字产业发展矩阵的顺利建设,浙江君业关键工序数字化改造逐步走上正轨。如今,走进浙江君业的智能化工厂,原本需要200名工人完成的企业生产参数调控、物料转移投放、设备清洗等工作,只需2人远程操控就能完成。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项目实施后,上下游企业在产业链协同发展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带动下游甾体药物原料药产值提升近30亿元。2023年1月,浙江君业智能协同生产工业互联网平台入选第三批浙江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
喝洋墨水的“后生人”正式得到老一辈的一致认可。
软实力投资仍是企业搏击市场的法宝
这些年,伴随着激烈的行业竞争以及用工成本更低的国家出现,只靠提高生产效率已远远不够,做好细分赛道成为企业脱颖而出的必要标准。
大环境的变化也解释了一代和二代为何在软实力投资上出现分歧。技术科班出身的张峥斌深知企业生命力在于核心技术水平,尊重人才、重视技术也是现代企业变革发展的驱动力,他立志打造行业人才高地。
在父辈打下的基础上,张峥斌牵头推动浙江君业“人才招引与聚拢”工程,陆续建立起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省级博士后工作站等研发平台,构建“产学研”多元融合培养体系,分别建立浙江君业-华东师大分子治疗与新药创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浙江君业-浙工大新型甾体药物制剂剂型及原料研究联合实验室等创新载体,实现了甾体激素原料药全产业链的生物制造。2022年底,在世界制药原料展览会上,浙江君业拿下不少订单,并与德国拜耳公司就部分重大甾体产品线战略转移到仙居达成合作协议。
浙江君业的员工都知道,张峥斌平日穿着喜好随意舒适,不管是公司开大会,还是上级领导调研督查,“运动鞋+工装”是不变的穿搭;但要面见来访的专家学者、院士高工时,他会换上成套西装。
同时,为调动老员工的积极性,弥补他们在某些领域的知识空白,张峥斌加大了员工的教育成本,实行常规化培训,引入细致的考核标准,增强其接触新鲜事物、提高业务学习水平的创新能力。
去年,浙江君业会同其他7家企业单位建立党建联建机制,参与杨丰山村强村公司组建,打造2300余亩杨丰山梯田“共富工坊”,实现产业增效、集体增收、农民增富。2022年,杨丰山大米价格从平均5元/斤提升到15元/斤以上,核心产区村集体增收450余万元。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