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公司退市常态化 国资股东应有新考量
今年,A股退市名单持续拉长,部分地方国资也出现在这些退市公司的股东列表中,有些公司实控人即为地方国资委(如华虹计通是上海国资委旗下公司),也有地方国资是重要股东(如搜于特二股东就是广东国资)。
国资系参股或控股公司退市,并非始于今年。此前,就有东方网力、易见股份等公司作别资本市场,成为地方国资之雷。
在不少投资者眼中,国资系公司具有一定特殊性。出于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考量,地方国资旗下证券化资产保住上市公司地位的能力和驱动力更强。在此背景下,即便某些问题公司濒临退市悬崖,市场也往往认为会比其他类型公司实现峰回路转的机会更大。
这种认识也体现在今年的退市案例中。例如,*ST搜特就在互动平台被投资者问询,是否广州高新国资委要重整搜于特,注入生物医药产业。已经锁定面值退市的*ST庞大也专门辟谣“关于国企已入场的相关报道不属实,公司、控股股东及相关方未签署任何相关协议”。
在全面注册制下的退市常态化,使问题公司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不少公司甚至连保壳运作的机会都没有,就直接滑入退市漩涡,被市场化资金送离资本市场。国资系问题公司退市,是资本市场生态建设的一大进步,说明在市场优胜劣汰大潮之下,非市场化、规则化的退市牵绊因素正在变少,市场更乐于对不同类型的企业主体平等对待。
这两年,国资系退市案例越来越多。梳理来看,主要包含两大类。一类公司信披违规甚至财务造假(例如昆明机床、华虹计通等),另一类数量相对更多,并非地方国资直接出资设立并陪伴企业成长壮大,而多是在标的公司及原实控人遭遇流动性困局时,通过类纾困方式接手民营资产(例如易见股份、东方网力等),甚至不少是异地国资接盘。
对于前者,地方国资如何才能更有效地发挥体制机制优势,以更大力度保障旗下市场化资产的合规运作成为新课题。对于后者,则表明国资入主上市公司机遇与挑战并存——经济周期涤荡下,即便获得资金和资源加持,部分问题公司要想借助国资入主实现困境反转,也存在不小难度。一旦出现商誉减值、违规担保等风险事件,或者高额负债难以填平,大额注资也可能打水漂。
未来数年内,不少地方国资在证券化率考核目标下,或仍将继续担纲A股中的“拾贝人”。对于国资入主上市公司,其间的纾困意义和实体助力作用值得肯定,且多数地方国资入主上市公司整体核算下来浮盈更多。但是,对于暗藏其间的风险也不能不防。尤其对于控股型收购来说,无论是标的公司的选择与投管,还是对各类风险的精准识别,都将考验地方国企的智慧和能力。一方面,投资时就要擦亮眼睛,把握“事为先,人为重”的重要准则;另一方面也要积极践行投后管理,赋能和风控双路并进。
尤其是,不宜只片面看重民资标的的市场化基因、技术性优势和灵活性体制,也不能过分倚靠业绩对赌以保投资安全。很多时候,标的公司长期以来治理是否健全、内控是否有效、运作是否合规,往往才是更底层的安全垫,也应该是包括国资在内的资方的重要考量。(记者 王小伟)
来源: 证券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