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银川:三产融合绘就乡村振兴美丽画卷
5月25日,记者随“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看银川”主题采访团,走进宁夏银川市的稻渔空间乡村生态观光园,村民们正在机器插过秧的田地里补着苗,嫩绿的禾苗随风摇曳,一群野鸭在稻田里嬉戏……
村民正在补秧杨云杰摄
近年来,银川市坚持用工业化、园区化理念发展农业,立足区域资源禀赋优势,培育壮大乡村特色产业,2022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89.29亿元,同比增长4.6%;第一产业增加值91.8亿元,增长4.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349元,同比增长6.5%,位居沿黄九省区首府城市第二位。持续开展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大力实施农作物新品种引进示范推广,农业主推技术到位率达100%。先后与清华大学、中国水产科学院、宁夏农林科学院等高校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成立专家团队工作站20余个,攻克了黄河鲶工厂化人工规模繁育技术,“黄河鲶”新种质创制领跑全国。“宽沟深槽”稻渔综合种养模式被列入全国养殖尾水处理四大典型技术模式向全国推广。
“稻渔空间里水稻、鱼、鸭、螃蟹、田螺等生物和谐共存,实现了一田多用、一水多产,不再浪费黄河水。”宁夏稻渔空间乡村生态观光园有关负责人赵凯介绍说,通过实施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园区每年节水30%以上,不仅水稻品质和产量有所提升,且额外增加了鱼虾蟹等水产收入。
据了解,宁夏稻渔空间乡村生态观光园2600亩的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不仅种水稻,还在四周开挖沟槽养殖鱼虾、螃蟹等水产品,并利用水泵将水产养殖的尾水抽到稻田里灌溉,经水稻吸收后的水源再回到养殖池养殖鱼虾,实现闭合式循环利用,不仅达到了一田双丰收,还有效减少了水稻种植的农药化肥使用量。鱼、蟹、鸭子、小龙虾和泥鳅每天在稻田里不停地游动,既松动了禾苗下方的泥土,帮助禾苗生长,也给禾苗生长提供了肥料,丰富了游客游玩的项目。
二产是三产融合的关键一环。每年10月,在稻渔空间种植的大米都将进入宁夏广银米业有限公司的加工车间,在这里实现一产种植和二产加工的无缝衔接。这里每年加工超2万吨大米,推出的广银蟹田米、珍珠米、有机米等品牌,年销售额超过8000万元。宁夏广银米业有限公司还成立了牵头成立“粮食银行”,通过水稻收购、计息储存、现价结算,为农户提供粮食代收、代储、代烘、代加、代销“五代”服务,有效解决农户储粮难、卖粮难等问题。
稻鱼空间特色大米产品 杨云杰摄
稻鱼空间还十分注重第三产业发展,建设了观景塔、科普教育长廊、农业物联网及产品质量追溯信息平台等基础设施,每年利用彩色禾苗在稻田里绘制出各式各样的稻田画,并通过农耕文化插秧节、摄影大赛、秋季丰收节等休闲节庆活动,吸引超过20万人次游客入园参观。每到夏日,稻田里绿意盎然,稻禾勾勒出的卡通形象栩栩如生,游客从景观台远眺,纷纷感慨眼前风光。
稻渔空间不仅带火了乡村旅游,更加带动了周边村民增收致富。今年62岁的陈红兵是四十里店村的村民,2017年以前,他一直在外打工,收入不稳定。“自从家门口建起了稻渔空间,我来这里干活儿每月收入三四千元!”陈红兵说。如今,该园区每年通过三产融合发展模式,带动七八十名村民就近务工增收,人均增收3万余元。
为了带动农户增产增收,园区企业每年还按照产业收益进行分红。去年,村民谢小娟就分到了53472元现金。她高兴地说:“我家有60亩地,以前粮价不好,自己种地很辛苦也挣得不多,现在流转给企业有多种收益,除了土地流转费和产业分红,自己还能外出打工再挣一份钱,我很满意!”
稻鱼空间夏日景色 杨云杰摄
此外,园区还将自然生态和农业、渔业、休闲旅游以及产品加工、销售、社会化服务等相结合,以现代农业建设为核心,以农事活动为基础,以农业生产经营为特色,把农业(渔业)和休闲旅游结合在一起,充分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农业资源及环境资源,结合农牧渔业生产和经营活动,深入推进三产融合发展,绘出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张文攀 通讯员 杨云杰)
[ 责编:李伯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