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信心·开新局|讲不尽的“黄河故事”——山东推动黄河重大国家战略落地走访
沿黄九省区,一条母亲河。作为黄河入海口所在省份,山东省区位优势显著,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承载区域。近年来,山东主动担当、狠抓落实,与沿黄省区同频共振、携手并进。在产业协调发展、生态联防共治、弘扬黄河文化等领域,正涌现出讲不尽的“黄河故事”。
以联通促发展
随着济郑高铁长清黄河特大桥斜拉索调索工作完成,正在加速建设的济郑高铁山东段,将打通由济南经郑州至西安、兰州、西宁的“一字形”东西向大通道,为黄河流域的中原城市群与山东半岛城市群之间构建起快速客运通道。
今年一季度,中欧班列(齐鲁号)累计开行506列,同比增长9.5%,与陕西省“长安号”、河南省“中豫号”等中欧班列形成了协同联动、竞相发展的良好局面,共同构筑起辐射黄河流域、东连日韩、西接欧亚的国际物流大通道。
2022年2月18日,中欧班列(齐鲁号)中国青岛—德国曼海姆双向对开首班列车从上合示范区青岛多式联运中心出发。新华社发(王昭脉摄)
山东坚持协调联动,把黄河重大国家战略落实到一个个具体项目上,2022年谋划实施了350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194亿元。
而借力自贸试验区,沿黄“朋友圈”有了新的合作平台。2022年8月,黄河流域自贸试验区联盟在济南正式启动,山东等4省自贸试验区的12个片区管委会和山西等5省(区)15个经济功能区管委会加入联盟,构建优势互补、各具特色、共建共享的区域协同发展格局。
以联防护生态
在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前不久工作人员通过线上监测平台,在大汶流湿地恢复区一处东方白鹳人工巢中发现一枚鸟卵,这是2023年东方白鹳繁殖期监测到的第一枚卵。东方白鹳2005年首次在黄河三角洲繁殖,得益于当地良好的生态环境,截至2022年,它们共在此繁殖幼鸟2700余只。
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景色(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郭绪雷 摄
山东强化系统治理,打造沿黄生态廊道,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全省特别是黄河流域主要环境指标连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最优水平。
2021年山东与河南签订《黄河流域(豫鲁段)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自协议签署以来,黄河入鲁水质持续保持在二类以上。“我们实现了黄河干流入鲁水质安全有效保障、省内地表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黄河口海域优良水质比例不断提升。”山东省生态环境厅水生态环境处处长郭琦介绍。
如今,黄河流域山东段绿化总面积达21.6万亩,初步形成了一条集防洪、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于“一身”的生态绿色廊道。一批改造提升工程建成,不仅实现防洪安全,还成为游客感受黄河生态、体验黄河文化的打卡地。
以联动扬文化
春和景明,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的黄河楼迎来客流高峰。“我们设置了非遗、手造体验等活动,开发了30多种文创产品,让游客在游览之际,触摸黄河文化、领略黄河魅力。”滨盛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张治国说。
4月18日开幕的黄河文化论坛上,系列合作协议的签署和国际传播协作体的成立,让沿黄九省区连接更加紧密、力量更加凝聚。2023年,签约各方将在合作协议框架下启动实施10个合作项目,涉及文化艺术、文博展览、品牌传播等多个领域,共同奏响“黄河大合唱”。
市民在黄河大集上游览。新华社记者郭绪雷 摄
同期举行的春季黄河大集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南浚县泥咕咕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摊位上展示的十二生肖主题泥咕咕色彩斑斓,惟妙惟肖。“这次带来的200多个泥咕咕就剩3个了,其他全都卖完了。”摊位负责人张俊阁告诉记者。
黄河大集期间,来自沿黄九省区、山东沿黄九市的传统美术、技艺类非遗手造项目及文创精品80余项集中亮相,依托黄河大集展示、宣传、销售,共同展示黄河流域文化传承及文创产品成果。(记者张武岳、袁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