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人才紧缺,复合培养是解药
如今,世界科技产业正面临重新洗牌。
传统技术企业在生产中所必须的科技元素,已无法满足其在新时代的发展。2023年初,ChatGPT掀起AI走向的讨论热潮。这一技术“狂飙”至今,科技产业格局已不是三个月前的样子。
显而易见,AI已成为全球科技产业的一张重要王牌。但光环与呼声之下,其人才缺口同样引人注目:据高盛在《全球人工智能产业布局》中预测,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的人才缺口到2030年将超过500万。
缝合这个500万的缺口,需要革新AI人才培养的理念与模式。“要通过专业、行业间的深度融合,来培养复合型AI人才。”面对人才紧缺,从事人工智能教学和研究多年的武汉理工大学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院长熊盛武坚持推行“AI+X”范式下的人才培养、产教融合,打造一批具备复合专业背景和思维的从业者,让AI真正成为能支撑起千行百业的重要根技术。
人工智能研究走向交叉,复合型人才炙手可热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成熟,今后对该领域的研究将呈现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特征。”熊盛武认为,人工智能须与其他行业深度融合才能发挥巨大潜力,既懂人工智能,又掌握材料、交通、汽车、制造、生物、金融、设计等其他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将会是AI产业“团宠”。
复合型人才怎么培养?熊盛武认为应加强人才培养与创新研究基地的融合,同时借助产业优势,校企共同制定培养方案,构建新工科人才培养新生态,培养兼具实践与创新能力的“AI+X”的拔尖人才。
基于这样的出发点,熊盛武牵头建设虚拟教研室。2014年,他第一次接触华为公司的创新实践课程,让企业将更多实践资源与案例融入学校常规课程的想法逐渐萌动。2022年8月,教育部-华为“智能基座”虚拟教研室试点建设启动,将产业发展前沿技术融入教育教学——这一举措正合心意,熊盛武借力“智能基座”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基地、深度学习课程虚拟教研室共建产教研资源共享的开放式平台,支撑复合型人才培养。因突出贡献,熊盛武被评为昇腾首批领军人物。
依托“智能基座”,武汉理工大学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深化人工智能内涵,构建基础理论人才与“AI+X”复合型人才并重的培养体系,探索深度融合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新模式,为我国抢占世界科技前沿,实现引领性原创成果的重大突破,提供更加充分的人才支撑。
“AI+X”更像是一个载体,承接着对人才培养的更深入探索。在熊盛武的视域里,“AI+X”不仅仅是将AI与其他相关学科、产业相结合,而是让其赋能更多行业,让更多学科从业者利用AI技术进行相关研究。据了解,虚拟教研室在课程建设和资源建设上就融入了多学科和专业,如材料、建材建工、智能建造、农业和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等;学校还将一线案例与教学结合起来,开发成课程资源给学生讲解。
当人工智能产业对时代发展提出新要求,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学科建设理念获得了业内认可,高校的培养方向也逐渐从适应服务转向支撑引领。面对这些转变,熊盛武牵头建设的“智能基座”深度学习课程虚拟教研室以核心技术为主线、前沿应用为牵引,挖掘人工智能专业所需的知识内涵,如扎实的数学基础、良好的计算机基础(计算、算法、程序基础),同时针对人工智能关键技术开设多个专业课程、针对不同应用领域开放更多元的实践活动。
复合型AI人才的关键,或许并不在于“复合”,而在于“符合”——符合AI赋能千行百业的需求,满足社会对人工智能功能的期待。这也是教育部-华为“智能基座”虚拟教研室取得成效的原因——其与高校协作,夯实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启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专业所需的多学科知识筑牢基础。
产教融合跨越深水区 打造稳固“中国芯”
当时代面临转型,AI技术成为科技大局的重要一子,面对社会对复合型AI人才的巨大需求,AI行业的产教融合需要跨越深水区,大力推进基于自主知识产权计算根技术产教融合人才培养,铸就稳固“中国芯”。
“缺芯少魂”一直是我国信息技术和产业发展的心头之痛,直面这一需求,借助校企搭建的优质平台实现技术与人才的双向成长,成为高校与企业共同奋斗的目标。教育部-华为“智能基座”虚拟教研室不仅可以让高校教师和学生了解前沿技术和业界动态,与社会和企业形成良性互动;还能推进昇腾处理器、昇思MindSpore开源框架等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计算平台的融合课程改革,为昇腾产业输送高质量的人才,最终推动根技术发展。
“‘中国芯’更需要复合型人才,而人才的培养需要更开放的生态。”何为开放?在熊盛武看来,引入外部产业力量,加强校内外交流合作,即为“开放”。“而在这一层面,很多东西需要自力更生。”
据熊盛武介绍,他牵头的深度学习课程虚拟教研室内设包括处理器的原理及应用、人工智能程序设计、计算机视觉、深度学习、智能系统的原理和应用在内的课程群。从程序设计、深度学习框架到昇思开源人工智能框架,从整套处理器程序设计到系统构建,以昇腾的处理器、计算架构以及最终应用为基础进行人才培养,并依托虚拟教研室专门开设“AI+X”的微专业,将其中的深层技术融入教学资源,利用这些平台、技术以及开源框架,开发出适合千行百业的AI应用系统,实现了在自主知识产权根技术的框架下完成人才培养。
参与“智能基座”项目的学生,其专业知识与代码规范性、团队协作及沟通交流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其学习也由被动转变为主动;同时他们有机会深入了解高校和产业研究的不同侧重点,能够为未来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实现了高校和产业界的双边成长。
在教育部指导下,华为进一步深化“智能基座”,将通过“扩展教材教辅、覆盖更多的高校、培养更多优秀教师以及完善多维度教学手段等多种方式,让鲲鹏、昇腾、华为云等根技术成为理工科专业学生的必备技术。
深化“复合”要求,打通人才培养“最后一公里”
“为实现真正的开放,我们设置了跨地区社团。”熊盛武介绍,武汉理工大学成立了“昇思社”,基于昇腾和昇思的不同专业、不同高校学生可以加入进行技术交流、参与MindSpore众智,华为的工程师也会参与进来,学生遇到困难可随时与其沟通。这样的机制在营造良好开放生态的同时,也将一线技术生态“请”进课堂,帮助新加入的开发者理解并积极参与“MindSpore社区易用性SIG”。
在熊盛武看来,“昇思社”是虚拟教研室的延伸,对复合型人才培养起到关键作用。实现复合型人才培养,虚拟教研室打通了关键的“最后一公里”。
“虚拟教研室是相对实体教研室而言,以虚拟的方式颠覆传统教学方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据了解,教育部于2022年特别批准17个“智能基座”虚拟教研室,凝练和应用“智能基座”优秀成果。这些虚拟教研室均由教学名师、一流专业/课程负责人牵头,以鲲鹏、昇腾、华为云等根技术为基础,充分利用“智能基座”的成果,集中全国最优秀的骨干教师,撬动千军万马培养计算产业人才,形成跨时空、跨区域、跨学科建设的交流,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开放共享。
实践与开放,就是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最后一公里”——只有让学科间充分交流、实践与课堂有效搭配,才能将“复合”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培养出具备更强适应能力、实践与创新能力、自主先进计算技术的国际竞争力的“AI+X”拔尖人才。
引领与辐射,是产教融合发挥育人实效的“最后一公里”。 “智能基座”虚拟教研室,对通用计算和AI计算的资源建设、师资培训以及能力建设都是恰逢其时。“当下欠发达地区的高校教师缺乏对一线情况的实践和认识,其培养的学生与岗位的适配度大大降低。”熊盛武表达了自己对AI人才培养的担忧,也介绍了虚拟教研室的重要作用——以点带面实现了教学内容的多边辐射。这种开放式教学,让省属高校、中西部高校教师都能参与其中,教师间的相互激励能够有效促进能力的提升。
“我们希望构建一种合作联盟,以互动交流的形式赋能人才培养。”据介绍,“智能基座”虚拟教研室将与“101计划”高校协作,整合相关课程,构建人工智能深度学习领域的课程群和知识图谱。“我们计划与华为公司一起,将产教融合方面的探索经验,推广到中西部高校以及省属高校中,为他们的师资培训贡献力量。”
如果说复合培养是缓解AI人才紧缺、提升人才与岗位适配度的重要路径,那么虚拟教研室就是助力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引擎。AI发展道阻且长,高等教育须持续发力,稳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复合型人才培养已成为摆在AI发展面前的一道“必答题”。当下,科技行业正在从传统经济时代迈向全新布局,这意味着单一学科培养将逐步退出舞台“C”位。在这其中,借力于虚拟教研室的助力,AI人才培养将顺利实现教学逻辑的转型。而这对于所有的AI从业者而言,也是一个巨大的机遇。
— END —
作者 | 石依诺
统筹 | 周彩丽
《教育家》杂志投稿邮箱:gmjyjzz@126.com
新媒体投稿邮箱:jyjzzxmt@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