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生菌赛道火热背后:功效被质疑,国家标准欠缺制约产业发展
近年来,不管光明、伊利、蒙牛三大乳制品公司,还是汤臣倍健等保健品巨头,都在益生菌食品赛道持续扩容。近日,以营养代餐奶昔出圈的Wonderlab,近期也官宣“中文名万益蓝”,而“蓝”所代表的正是其已热卖近两亿瓶的益生菌小蓝瓶。
从外资入局到本土企业崛起,益生菌这一千亿赛道,正吸引越来越多玩家加码。赛道缘何聚焦产业与资本目光?未来发展上,又会迎来哪些挑战?业内人士认为,尽管当下益生菌市场火热,但国内益生菌行业目前尚无明确的国家标准,期待着相关国家标准的出台落地。
千亿赛道引企业纷纷加码
国内渗透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国人对“舶来品”益生菌最早的印象,或许与乳酸菌饮料有关。随着上世纪三十年代,“养乐多”走入公众视野,中国益生菌产业也开始起步,并在90年代正式提升发展步速。
根据中国保健品协会数据,2020年国内益生菌市场规模达到879.8亿元,且预计未来仍将保持每年11%—12%的增长速度快速增长。2018年至2022年,国内益生菌市场规模600逾亿元增长至约1093.8亿元,年均复合增速达14%,保持着较高的增速。
而疫情也催旺了公众对大健康的消费需求,即便彼时供应链和原材料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依然不耽误赛道风口下的入局企业们逆势上涨。
除了光明、伊利、蒙牛三大乳制品公司积极开拓下游益生菌食品领域。以健合国际控股(01112.HK)、汤臣倍健(300146.SZ)、科拓生物(300858.SZ)和均瑶健康(605388.SH)等为代表的上市企业,也持续拓展相关业务。而新晋者,比如深圳精准健康食物科技有限公司(WonderLab母公司)、河北一然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则在资本加持下狂奔。
比如,均瑶股份在2022年报中表示,益生菌业务作为公司重点打造的第二增长曲线,2022年加速变现,全年实现销售收入超过8000万元,同比增长43%。科拓生物则表示,公司食用益生菌制品业务收入1.40亿元,同比增长87.09%。
健合国际控股中国内地的益生菌补充品年收入达10.79亿元,同比增长12.8%,益生菌补充品包括婴幼儿、儿童以及孕妇食用的冲剂、胶囊及药丸等。汤臣倍健则提出,公司旗下收购的澳大利亚益生菌品牌Life-Space,2022年国内产品实现收入3.03亿元,同比增长超过60%。
“中国人口众多,尤其当下的年轻消费群体对于大健康的关注程度日益增长,益生菌产业处在不断上升、蓬勃发展的赛道”,目前企业拥有超过500万用户、当中90后人群占比超七成,万益蓝WonderLab市场总监刘彦辰告诉南都·湾财社。
相较于国外市场近五成的渗透率,目前益生菌在国内的渗透率不足10%,还有更多的上升空间。刘彦辰希望未来行业可以加快落地国家级的标准,从而更好推动产业良性发展。成立了“健康科学创新中心”,打造产品开发、功能原料研究以及微生态研究三大研发平台,营养科学、可循证成为万益蓝等品牌们着力的方向。
行业标准缺失制约产业发展
业内关注菌株等科研创新成果
而入局者提及的行业标准缺失这一痛点,实则也在制约着产业高质量发展。尽管当下益生菌市场火热,但国内益生菌行业目前尚无明确的国家标准。另外,当前有许多益生菌产品的标识存在菌种、菌株不明、数量不清等问题,益生菌行业的监管也有待加强。市面上相关产品眼花缭乱,而消费者对于其功效、科研创新等也有不少质疑。
2022年以来,中国营养保健食品协会、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等都陆续公布了益生菌的相关团体标准,希望引导益生菌行业良性发展。行业期待着相关国家标准的出台落地。
而标准缺失的背后,或许也与自主的科研创新有关。根据阿里健康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益生菌行业市场大部分份额仍被海外大厂所占据。目前,我国益生菌原料市场的半壁江山由杜邦掌控,35%的市场份额落在科汉森口袋,剩余15%的市场份额由国产厂商瓜分。
市占率背后,实际上也是原料科研创新的竞争,核心菌株的筛选、培育、功能评价、规模化生产、储藏运输,涉及的正是核心工艺。而全流程的自主开发跟踪,也会有助于标准的落地。
业内分析认为,益生菌行业发展已进入新阶段:1.0时代(2019年以前),国内以进口益生菌成品和加工乳制品为主,功能和应用场景单一;益生菌2.0时代(2019年底至2021年),我国加快引进国外菌株加工产品;来到益生菌3.0时代(2022年以后),消费者个性化和功能明确的需求成为益生菌行业国产替代的新机遇。“未来,益生菌行业会呈现市场规范化、市场竞争加剧、本土厂商市场份额提升三大趋势。”业内人士点评。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陈盈珊
上一篇:“联合验收”合格
下一篇:5月31日铜铅铝锌等原材料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