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最强打工妹如今身家百亿,低调如她为何却能代言中国智造
1985年,35岁的鸿海精密模具董事长郭台铭在美国注册了新公司"FoxConn",翻译成中文就是富士康。
Fox代表模具(Foxcavaty),Conn代表连接器(Connector),这两样正是他起家的两个法宝。
此时的西方世界已经大步走在信息化的高速公路上,个人电脑正走进千家万户。
在美国拿下大笔电脑连接器订单的郭台铭需要更大的工厂,更多的工人,小小的台湾已经装不下他的野心。
而他的目光最先落在了深圳。
1988年,富士康在深圳龙华开设了第一家工厂——海洋电子接插件厂,首批150名工人来自于广东各地,之后这里成为了聚集30万人的富士康龙华基地。
此后的30多年,在全球信息化浪潮和中国人口红利的双重推动下,富士康长成了庞然大物。
遍布全国的富士康园区吸纳了上百万的制造工人,很多人的命运就此被改变。
其中就有被称为最强打工妹的王来春,她不仅自己当起了老板,还从前老板郭台铭嘴里抢走了数百亿的生意。
在外人看来,王来春其貌不扬,为人更是低调,她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呢?
时间回到1988年,作为海洋电子接插件厂首批女工的王来春刚刚21岁,自幼家贫的她十分吃苦耐劳,进厂后就干起了最底层的流水线操作员。
车间的操作环境恶劣,住宿条件更是苦不堪言,为了赶订单熬夜加班更是常有的事,很多工友干不了多久就离开了。
但王来春却咬牙坚持了下来,不仅如此,她还以老板郭台铭为学习榜样,吃透了许多技术环节和人员管理经验。
10年时间一晃而过,昔日的打工妹已经成了一个车间的最高管理者。
30多岁的王来春事业有成,随着富士康在中国的业务版图不断扩大,她本可以在这个大平台上继续向上发展。
可她偏偏选择了另一条更难的路——自己创业当老板。
家里人大都不同意,纷纷好言相劝,但二哥王来胜却支持小妹,更拿出了自己的全部积蓄。
1998年,31的王来春和二哥王来胜先是成立了众胜电子,赶上金融危机趁机收购了香港立讯,改名为立讯精密的新公司做起了跟富士康一样的业务。
进入21世纪后,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以电脑和手机为代表的电子产品迅速爆发,诞生了许多耳熟能详的品牌,但真正撑起这些品牌却是富士康一样的的代工厂。
虽然为了消化订单富士康也在不断扩张,但交给王来春这样的外围工厂性价比显然更高。
在天量订单的催化下,一个以富士康为主体,各大配件加工厂丛生的制造业生态已在珠三角形成。
此时王来春的立讯精密就是富士康这棵大树树荫下的小树苗。
再加上王来春本来就是富士康出身,在她的带领下,立讯的生产工艺以及交付标准俨然就是第二个富士康。
富士康不做的,做不完的订单,立讯总能保质保量在交期内完成。
于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富士康都是立讯精密最大的客户,郭台铭对于这位出走的前员工可以说是相当照顾。
在创业12年后,王来春迎来了人生第一个高光时刻,2010年9月,立讯精密在深交所上市。
曾经的打工妹王来春用了20年时间,完成了无数人艳羡的转变。
此时在她的心里,除了郭台铭之外,最应该要感谢了当年义无反顾支持自己创业的二哥王来胜。
上市并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 富豪王来春此时依然要思索下一步往哪里走。
摆在王来春的路有两条,一是继续做“小富士康”,二是借助资本做大立讯。
第一条路比较轻松,在富士康的照拂下的立讯精密一路成长,但富士康的订单并不能保证一直都有。
2010年发生的13连跳事件,更让全社会把血汗工厂打在了富士康身上,在巨大的社会舆论下,一荣俱荣一损的道理让王来春不得不考虑得更长远。
之后立讯精密便走上了第二条路。
在上市后的两年后,立讯精密通过一系列收购,成功切入了苹果的供应链。
昔日的天之骄子苹果曾经一度沉沦,就在王来春创业的前一年,重新回归的乔布斯带着苹果也开始了二次创业。
随着一系列重新定义时代的苹果产品被充满魔力的乔布斯端到世人面前,大洋另一端的中国生产线正开足马力,以保证在苹果发布会后能让全世界第一时间拿到产品。
Designed by Apple in California,Assembled in China 由苹果在加利福尼亚设计,在中国生产制造——是苹果在新世纪的第一个10年的无往不利的制胜法宝。
2012年后,苹果的中国供应商名单多了新的名字---立讯精密。在富士康之后,王来春找到了第二棵参天大树。
刚开始,立讯精密还只能帮苹果做一些电源线订单,直到2016年王来春再次通过收购进入了声学领域,终于敲开了通过成功的大门。
2016年,苹果发布了全新的iphone7和无线耳机AirPods,按照惯例,发布会后AirPods就应该迅速铺货上市,但这次却因为代工厂不给力而跳票了。
乔布斯之后蒂姆库克成为苹果的掌门人,作为从供应链起家的库克自然不能忍受代工厂如此低效,于是王来春成为那个抓住机会的幸运儿。
按照AirPods的设计要求,需要在一对耳机以及充电盒里装下数百个元器件,从而既保证颜值又实现强大功能。
但这对于代工厂却意味着难度高,损耗大,良品率低。
王来春拿出了当年在富士康流水线的劲头,带着手下的工人用了5个月时间,将AirPods的良品率提高到了百分之百,最后拿下了AirPods的独家订单。
2017年12月4日,对于王来春而言,不亚于当年上市那天的激动,这一天苹果总裁蒂姆库克亲自到立讯精密来考察。
在生产线上,库克看着立讯精密的女工们像变魔术一样,一个个电子元器件极为快速又精准地装入细小的耳机中,不由地大为赞赏——这不是普通的工厂,需要非常高的技术。
从此,立讯精密就跟苹果进一步绑定,随着AirPods在全世界范围持续热销,加上代工苹果的广告示范,立讯精密的营收屡创新高。
2020年,立讯精密的市值超过4000亿元,王来春的身价也随之大涨高达1800亿,还一举超过了她的师傅郭台铭。
教会徒弟饿死师傅,这句话对于老师傅郭台铭而言虽有点言重,但现在的他却不得不要更加重视王来春了。
2022年7月,立讯精密以33亿元的价格收购台湾纬创的iPhone制造业务,成为了首家中国内地的苹果手机代工厂。
而在iPhone15代工厂名单中,虽然郭台铭的富士康仍然最大,但立讯精密也拿下了三个新产品。
这也是立讯在耳机之后全新的业务增长点。
与此同时,通过收购,王来春还拿下来另外一家台湾代工厂和硕的苹果AR研发团队,在面向未来的虚拟现实业务中跟苹果进一步绑定。
2022年立讯精密营收为2140亿元,这是站在苹果这个巨人的肩膀上取得的骄人成绩,王来春已经是名副其实的全球“代工女王”。
但如同一枚硬币总有正反两面,高光之光必有阴影的道理颠扑不破,王来春注定不能高兴太久。
这也是全世界苹果代工厂的共同命运,作为苹果供应链的一环,面临是不仅苛刻的品控和交期要求,最关键的是代工厂利润完全被苹果控制,毫无议价权。
那些丢掉苹果订单后就一蹶不振的代工厂无不揭示了一个真理:在巨大的利益面前,没有谁能生扛苹果。
郭台铭不行,王来春更不行。不过王来春却跟郭台铭学会了一招---未雨绸缪。
2022年2月,立讯精密与奇瑞集团合作协议,与奇瑞新能源汽车共同组建合资公司,开始新能源汽车ODM整车研发及制造。
同时,王来春还花了100.54亿元买下了奇瑞控股19.88%股权、奇瑞股份7.87%股权和奇瑞新能源6.24%股权,不仅成为了奇瑞控股第三大股东,王来春还加入了奇瑞控股董事会。
从造手机到造汽车,这并不是王来春的心血来潮,只不过在旁人看来,她的入场似乎有点晚。
毕竟郭台铭的鸿海早在2013年就拿到了特斯拉Model S的车内面板订单,成功挤入了特斯拉的供应链,之后更成了奔驰和宝马的供应商。
而2020年鸿海集团更宣布跨界造车,与台湾裕隆成立合资公司,并在2年后推出了首款车型Model B。
除了Model B外,一口气还发布了Model V电动皮卡,以及Model C原型车、Model E轿车和Model T电动巴士。
新车在命名上不仅和特斯拉高度相似,鸿海董事长刘扬伟甚至在发布会上喊话马斯克:“希望有一天,可以帮特斯拉造车。”
坊间传闻,富士康发布新车只是为了证明自己具备代工的能力,从而成为各大车企的汽车代工厂。
摆在富士康造车面前的最大的胡萝卜,应该就是苹果汽车了。
但苹果要造汽车已经传了快10年,中间曲折,一直是光打雷不下雨。
而在中国的新能源造车市场,却早已经杀红了眼。2022年,全中国有147个品牌推出了194款新车,其中60%为新能源汽车,目前在售新能源汽车共372款。
按照2022年新能源汽车500多万辆的市场份额,平均一个月一款车只能卖一千多辆,如果没有巨大的增量,那就意味着最多100款车型就把这个市场挤满了。
所以,未来三到五年至少要有三分之二的车型会被淘汰。
在这种情况下,二级市场其实并不需要什么新品牌,郭台铭赌的就是剩下的品牌只做设计和营销,把中间制造环节交给富士康代工。
市场上已经有类似的案例,就像蔚来和江淮的关系。
但到目前为止,也只有蔚来一家,而蔚来现在的问题也不在于交付,更多的在产品定位上面对的冲击。
而蔚来最大的对手正是通过收购有了生产资质的理想。
新能源市场的未来也许真不需要那么多的品牌,而富士康和立讯精密能否等到汽车大代工的时代,也是未来车市的看点之一。
那时如果苹果汽车真的来了,那么鹿死谁手又将是一出连台好戏。
这也是曾经的师傅和徒弟需要一起要面对的新课题。
对于王来春而言,这三十多年的经历已经足够成功,通过自己的努力踩上了时代的风口,最终做出了一番常人难以企及的事业。
这是中国制造的注脚,也是千千万万的制造业工人的缩影。
面向未来的立讯精密,已经由“中国制造”转向“中国智造”,大国崛起的路上需要有许许多多这样的“隐形冠军”。
对于王来春而言,每一年都像是1988年,充满希望却又遍布挑战,即使身家和境遇已经天翻地覆,但想要迎难而上的性格最总会让她继续往下走。
也许,这就是所谓难而正确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