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中对》:媒体转型的哲学精神
文:袁 清
古有《隆中对》为刘备匡扶汉室提供策略方案,今有《融中对》为传统媒体转型贡献整合战略。唯物史观认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更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逻辑承继下的融合创造。
2023年5月,人民日报出版社新书《融中对——市县融媒体中心全景实战12讲》上线发行。《融中对》沿袭了《隆中对》“纵论天下大势完成三分天下”战略布局的要义。中国报业融媒研究中心主任、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总编辑周劲博士40万字的《融中对》,可以说将媒体转型的取势、明道、优术、和践行的战略融合做到了极致。媒融、技融、人融、事融,数融、智融、产融、心融的媒体融合下一个10年,新闻传媒业需要用新的视角和方法论,来审视媒体融合的价值目标、生态机理和路径方法。
从历次工业革命的进程看,每次科技革命都带来了生产力的革命,生产力革命必然引发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带来法律、文化、观念、秩序等精神和价值层面的一系列深刻变化。从这个角度看,媒体融合的“大融”正当其时,势在必行。
窥斑见豹。捧读《融中对》,深谙“大融”倡导学科兼容,不仅仅是新闻学、伦理学、心理学,还有与哲学、文学、史学的“大融”。哲学的“整体关联、动态平衡、自然合理”“有和无”“变和不变”,可让我们洞悉事物的本源,举一反三,见微知著。文学关乎情感、直指人心,了解文学、接近文学,对新闻价值判断至关重要,文学的功能可以“使看不见的东西被看见”。史学是让你看到现象本身存在的那一个时刻,它不是孤立的,而是现象背后一点一滴的线索,辗转曲折、千丝万缕的来历。
《融中对》的“取势”的哲学精神在于,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时势、位势、态势、趋势不同,面临什么样的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生态环境,新闻传播的价值点迥然不同。讲好今天的中国故事,需观天下大势,必审时度势,识势通变,因势利导,顺势而为。不能在狭义、片面、静止、术的层面去理解“势”,而要从广博、全面、动态、道的层面去领悟“势”。“势”有着(有形与无形)力量、意志、韧性、智慧、境界、格局、关系等多方面综合的体现。
“明道”,用周劲的话说就是“掌握规律,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是要通过以往看现实、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关系。《中庸》谓“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表明一个国家无论处于什么状况,坚守中正之道,抓住事物的本质,就能无往而不胜。
“优术”,不是在给定条件下求解,而是改变约束条件。“优术’的至境是以“物”“事”“人”为研究传播的对象,追求物理要“对”、事理要“明”、人理要“通”。是将零碎的、片断的、不系统的的几何知识,融合成一个标准化的演绎系统,并探索其系统性、严密性、和谐性、人文性的新闻理论基础。“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指在战争、竞争中先充分了解对方,才能达到胜利。新闻传播了解事态、人我之全貌,继而采取优化行动来实现传播主旨。
“践行’,马克思说:“全部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融中对》以实践为逻辑支点,在这个章节中,周劲博士提出“业务战略在哪些方面?哪些产业?哪些客户?哪些产品上发展?怎样发展?”的“5问”切中肯綮,蕴藉悠远。“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遵循新闻传播的发展规律,掌握规律、运用规律,在事物普遍联系、相互作用、相生相克规律中,知本末、终始、先后、动静、虚实之理。
(袁 清,央媒评论员,研究员。战略营销专家)
审核:周磊涛 责任编辑:张娟
来源: 党建头条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