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战还没结束!特斯拉涨价的背后,是对中国车企新一轮的挑战
今年以来特斯拉的降价犹如一记雷击,让新能源汽车市场为之一震,正当许多人期待一降再降时,等来的却是特斯拉涨价的消息。不按套路出牌的背后,是为了刺激观望的消费者尽早下单,还是内部常规的价格调整?
01|特斯拉“不讲武德”涨了价,到底意欲何为?
特斯拉Model 3价格涨至23.19万元,此前为22.99万元;
特斯拉Model 3高性能版涨至33.19万元,此前为32.99万元;
特斯拉Model Y价格涨至26.39万元,此前为26.19万元;
特斯拉Model Y长续航版涨至31.39万元,此前为31.19万元;
特斯拉Model Y高性能版涨至36.39万元,此前为36.19万元。
当初特斯拉降价伤人伤己,如今涨价岂非利国利民?乘联会表示,这次涨价释放出了极好的信号,无底线降级应该结束,特斯拉此举有利于让用户恢复到正常的买车心理,其他车企的压力也会变小。
令人意外的是,根据北京某特斯拉体验中心的销售人员的说法,涨价后到店看车、买车的人没有减少,居然比平时更多,突如其来的涨价反而让更多人下定了决心。因此,不管特斯拉是有意还是无心,这次涨价的确刺激了某些持币观望的朋友。
还有一点非常重要,此前降价幅度高达2万,这次只是涨了2千,总体来说对于消费者来说还是赚的,所以大家愿意立跳进特斯拉的“圈套”里。
这一观点是多数行业人士所认可的,因为2023年1季度特斯拉虽然销量大涨,但是利润率为19.3%,远低于去年同期的29.1%,可以说是多卖了三分之一的车子,结果赚的钱少了四分之一。再加上整个市场观望情绪严重,车企价格战非常激烈,市场又有传言Model 3未来会降价20万元以内,让大家迟迟不敢动手,所以特斯拉不得不通过涨价来刺激大家,拉高利润。
(Troy Teslike对特斯拉订单储备的统计情况)
不过根据工作人员的解释,涨价的背后是受成本的影响,毕竟特斯拉多次强调其“成本定价原则”,不过目前看来,碳酸锂价格大幅下滑,动力电池的价格也有回落,这次涨价有些“唱反调”的意思,可信度并不高。
02|价格战莫非要熄火,只是降降温罢了
客观来说,价格战确实有可能引发恶性竞争,压迫了一些处于初创期的科技创新型车企,并且会导致厂商的研发投入遭到削减,不利于技术创新的发展,此外也会损害品牌形象和信誉,绝非行业进步的上策。
特斯拉率先挑起价格战,带头冲锋,一刀砍在了许多车企的“大动脉”上,倒逼许多品牌只能跟着降价,尽管稳住了销量,但对于这些价格本无优势的车企来说,这无疑是“雪上加霜”。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表示,汽车企业降价清库存、回笼资金是值得提倡的,但价格战会造成广大消费者持币待购,反而起不到促销效果,汽车销量不增反降,会对汽车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造成极大损害。
中汽协也发文呼吁,价格战不是长久之计,汽车市场应尽快回归正常秩序。
像今年比亚迪的调价非常稳定,降价力度堪称“小步慢跑”。董事长王传福表示,2023年新能源汽车行业将会进入“淘汰赛”,比亚迪在10万-20万元的产品中有定价权,但公司也希望平稳一点,不要搞得大家很难受,别人都没活路。
虽然这次价格战的势头已经被刹住,多个行业协会发声为其降温,但中国新能源汽车格局的大洗牌已是大势所趋。明面上的价格战正在降温,但背地里的单车成本控制、供应链创新、技术比拼等等还在愈演愈烈,新一轮的价格战正在卷土重来。
企业的竞争说到底还是产品的竞争,产品的竞争最终是成本的竞争,成本的背后是技术和创新,这比纯粹的降价来得更加艰险,但也更加健康。
03|新能源汽车市场迎来再洗牌,谁会被淘汰?
不出意外的话,2023年将是许多新能源汽车的“渡劫年”,其惨烈程度或许甚于“从春秋到战国”。
根据中汽协的预测,2023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到900万辆,同比增长35%,明显低于2021年的160%、2022年的93.4%,这意味着新能源汽车正在进入发展的新阶段。再加上2023年“国补”推出,政策驱动力大大减弱,市场这杆秤的作用将越来越大,淘汰赛近在眼前。
目前市面上汽车品牌上百家,但真正拥有核心竞争力的屈指可数,不少品牌甚至只能依赖补贴,完全没有自己独特的技术优势,品牌影响力同样微乎其微,这些车企毫无疑问将成为这次淘汰赛的牺牲品。
IPG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表示,目前市场存在一定的供需失衡问题,未来新能源汽车市场,也有可能会像手机市场一样,只剩余TOP5存在,竞争力差的车企只会逐渐消失。
全联并购公会信用管理委员会专家安光勇也认为,未来生存下来的企业不一定会局限于某个特定数字,但是可以预见的是,未来新能源汽车竞争只会更加激烈,唯有适应市场变化和不断创新的企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如今中国汽车行业“入弯换档”大局已定,行业竞争只会愈加激烈。从特斯拉调价一事,我们应该认清一个事实,尽管特斯拉多轮降价,但是它19.3%的毛利率依然要比比亚迪的17.8%更高,而且马斯克未来大概率还是会坚持拉低成本的方式,刺激全球销量,小幅度的涨价也属正常的商业行为,这对于中国车企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能否接住就看未来三年的技术创新了!
#头条文章养成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