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热一个新区,需要多少年?
FANGDONG
丘吉尔曾经说过,你能看到多远的历史,你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
房地产的发展,同样如此。
郑州有很多新区,有已经成熟的,有还在建设中的,也有还刚刚画了个蓝图的。
以史为鉴,让我们看看那些曾经的新区建设史,你会更了解郑州未来的房地产发展走向。
那么多的新区到底靠不靠谱,你心里也会很有数了。
FANGDONG | 房东俱乐会
撰文:成音 美编:小樱 校对:大豆
1
20年建成的三个主城新区
我们先来看看比较成功的3个主城新区,老郑东新区、高新主城区和惠济主城区。
这三者都位于四环以内,现在基本已经成熟。
更重要的是,它们的房价都很稳固,在疫情三年都经受住了考验,说明价值基本已经夯实。
那么,让我们来看看,它们的建设效率到底如何。
1、老郑东新区
郑东新区的起始建设时间是非常明确的——从2003年会展中心动工开始,迄今已经有整整20年了。
老郑东新区有多大呢?
如果只算北龙湖、CBD、龙子湖、高铁区的话,实际测量面积大约有110公里。
如果再加上当时一起被规划进来的经开区,实际面积大约是150平方公里。
目前这个片区已经算是比较成熟了,但肉眼可见,北龙湖、龙子湖以及高铁东广场片区都还有不少空白地带,看上去至少还能再建设10年。
这样算下来,就是30年建设了150平方公里。
平均下来,1年建设5平方公里。
但你得知道,第一,老郑东新区紧挨着城市最成熟、也财力最雄厚的金水区,属于成熟区域的自然延伸区;
第二,这150平方公里,是在中国高速城镇化的20年中发展起来的,而且是集全省之力,建设强度、建设效率之高,无区域可比。
也就是说,1年推进5平方公里,对于郑州这个量级的城市发展来说,基本是个极限值了。
2、高新主城区
我们再来看看四环以内的高新主城区,它的实际测量面积大约是40平方公里。
高新区始建于1988年,1991年被国务院批为国家级高新区,开始了初步建设。
当然了,前期推进速度很慢,主要以产业为主,在现在的科学大道雪松路附近发展建设。
一直到2001年,高新区建成区面积可能还不到10平方公里,路网还不太成型。
高新区鸟瞰实景图
到了2002年前后,基本和郑东新区同时段,高新区的发展开始进入快车道。
随着大学扩招,郑州大学、信息工程大学、河南工业大学等陆续建成,几万名大学生入住高新区,区域推进速度加快不少。
又过了10年,以2012年升龙又一城开盘算起,高新区住宅开发强度开始加大。
凭借相对低廉的房价,高新区吸引了大量刚需落户,成熟度又大大提升。
到了2023年,40平方公里的高新主城区基本完全建成。
当然,西四环以西的万科城片区也已经基本成熟,大约有15-20平方公里的建成区。
但是,东边由于铁路阻隔,成熟度稍差一些,再加上早年起步区还有10平方公里,一来一回,基本打平了。
如果我们从郑大2002年搬入高新区算起,高新主城区的发展建设同样有了20年。
平均下来,每年推进2平方公里。
3、惠济主城区
很巧,和高新主城区差不多,四环内的惠济主城区大约也是40平方公里。
它和高新区的进程也基本类似。
当然了,惠济区早年只有一个黄河迎宾馆坐镇,建设强度要更弱一些。
2003年,惠济区的建成区面积连高新区的一半都不到,可能还不足5平方公里。
但是惠济区的地产开发却比高新区更早一些,2004年,九郡弘、大河龙城、盈家水岸等低密别墅开始在惠济区出现。
2005年左右,占地约2000亩的北大学城开始投入使用,也促进了区域成熟。
当然,学校数量和质量都不太行,再加上惠济区定位生态居住,对产业的带动也很有限。
2010年之后,惠济区也进入了房地产发展快车道,洋房、小高层、高层产品开始陆续出现。
到2023年,惠济主城区也基本成熟,只剩下西边还有一些空白地带。
如果从2004、2005年左右算起,迄今为止也快20年。
平均下来,每年推进速度,大约是1.5-2平方公里。
总 结
以上几个新区,其实都属于老新区了。
它们起步早、赶上了城镇化快速期,相当于都占据了天时,而且另外还各有各的优势。
郑东新区投入了政府资源、高校资源、产业资源, 又离金水区很近,既占地利、又占了人和。
高新区背靠市政府所在的中原区,投入了高校资源、产业资源,算是占了人和。
惠济区呢,基本上没投入啥像样资源,主要靠强大的金水区自然外溢,算是占了地利。
也就是,这三者都属于先天和后天条件都比较优越的新区,它们的建设强度,应该说后来者其实都很难赶超了。
除此之外,郑州其实还有个相对特殊的成功新区,不在郑州主城,风头和发展速度却一度盖过郑州主城,那便是郑州航空港区。
这个2013年3月才由国务院批复设立的国家级航空经济发展先行区,刚刚成立10年时间,已经从一个面积不足20平方公里、人口不足20万的一个小乡镇,蝶变为一座建成区面积超过100平方公里、基础设施面积超过220平方公里、人口近100万的现代化、国家化航空新城。
这是一个相对例外的成功新区,我们将在近期单独分析一篇。
2
没那么容易的后来者
2013年左右,郑东新区的逻辑被验证成功了。
最能佐证郑东新区价值的,不是住宅而是写字楼。
大玉米尾盘单价6万左右,CBD最后一栋写字楼中科金座售价2万2左右。比起2007年前的六七千一平,上涨了两倍有余。
于是,在郑东新区的鼓舞下,一大波新区,在2015年左右开始上马了,掀起了郑州市的新区建设热潮。
这个时期,郑州的四面八方全是新区。
这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常西湖新区和经开滨河国际城。
1、常西湖新区
依然很巧,常西湖新区的规划面积约39平方公里,和高新主城区、惠济主城区的面积都差不多。
早年间,中原区算是发展得比较快的老城区。20年前,西三环外就开始有了一些建成区。
但是在后来10年风起云涌的城市发展热潮中,这里却没什么太大进展。可能,中原区当时把发展重点放在了高新区吧。
一直到2015年,常西湖新区横空出世,西三环外的中原区,才再次进入大家的视野。
常西湖北区实景图
虽然中原区已经今时不同往日了,但比起其它区域,老底子还是在的。
常西湖新区的规划,各种高大上,比起同期其它新区磨磨唧唧的公共配套,四大中心和地铁的推进,都相当靠谱。
到现在为止,常西湖新区建设时间大约8年,建成面积大约不到一半。
算下来,每年推进大约2-2.5平方公里。
2、经开滨河国际城
经开滨河国际城面积要小不少,占地面积约17平方公里。
和常西湖新区背靠大树好乘凉不一样,经开滨河国际城先天是有点不足的。
它的区位不算优秀,还有各种高架阻隔,和主城区基本是割裂的。
它最大的优势可能是背后的推手,用了相对比较先进的操盘手段,也算是引入了一部分经开区的产业资源。
到现在为止,经开滨河国际城的建设大约完成了五分之三吧,也就是大约10平方公里多一点。
而且,它的建成区主要靠的是住宅在撑场子,公共配套基本都还没上。
大约以2015年为起始点,经开滨河国际城的建设时间也有8年了。
每年推进速度,大约1.3平方公里。
总 结
很显然,这两个新区,就没有赶上那么好的时机。
虽然16年之后房地产一直很热,但到2020年开始,房地产开发速度明显开始放缓。
更不要提后面洪水和疫情了,新区的建设进度都被严重耽误。
但依然要说,在2015年层出不穷的新区中,这两个新区已经算是比较靠谱的了。
常西湖新区,紧挨成熟老城区,还有政府资源和产业资源投入,虽然在天时上不如几个老新区,但占了地利、人和。
经开滨河国际城和高新区比较像,在区位上没太大优势,但是投入了部分产业资源,前期的开发也还算靠谱。
但总体来说,优势要弱不少,只勉强占了人和一条,所以推进速度也要慢一些。
3
基础+效率×时间=结果
回顾了这五个新区之后,你就会发现,新区的发展是否靠谱,其实是非常明确的。
1、底子很重要
这个底子包含两点,第一是过往的历史基础,第二是它的区位。
比如高新区和惠济区,有一个很大的优势都是发展时间比较早。
城市发展很多时候就是马太效应,强者越强。有了基础,才会有更多的资源汇入。
郑东新区和常西湖新区呢,就是区位极其占优。
常西湖新区唯一的问题,就是开发的时间要晚很多。
要不然,它至少应该是比高新区要优秀一些。
2、开发强度很重要
开发强度怎么看呢?
主要还是要看政府优先级,郑东新区是集全省之力,高新区和常西湖新区,应该都是以市里出力为主。
经开滨河国际城,那就是以经开区为主导,肯定就要弱一些。
其次是看操盘手的靠谱程度、有钱程度。
本来这个区就不咋富裕,你还指望它能给你快速上马各种公共配套吗?
所以,新区开发,就相当于一个数学题,基础+效率×时间=结果。
以及,新区最终成熟的标志就是,有大体量商业愿意落地。
所以,郑州目前真正成熟的新区,还是只有三个开发了20年的新区。
再来看看以往这些新区的建设速度吧:
郑东新区每年推进5平方公里;
常西湖新区每年推进2-2.5平方公里;
高新主城区每年推进2平方公里;
惠济主城区每年推进1.5-2平方公里;
经开滨河国际城每年推进1.3平方公里……
这都算是比较优秀的推进速度了,以此为标准,你就能知道其它的新区是否靠谱。
与其在遥远的地方平地起高楼,不如好好把四环内的空白地带填补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