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只知道降息,我来告诉你为什么降!
降息背后的宏观逻辑
前一阵子,公司安排我为新同事做一场培训,内容自拟。当时降息话题正火,我就以此为背景,在本子上列出几条线索,对照着讲了个专题,结束后做了些整理,于是就有了上图。
图片分享出去后,竟然意外地收到好评,有朋友建议形成文字来充分演绎一下这套逻辑,于是就有了本文。
这是一个宏大的命题,有些节点的勾连也是推导过程中无意发现的,背后的因果关系已无法求证,但直观感受上与逻辑暗合,看官们权当解闷。
消费、投资和出口,是传统意义上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但遭遇到心胸狭隘漂亮国们不友好的围剿,让外贸动力几乎熄火;靠传统基建和城镇化推动的投资,其边际效应也肉眼可见的减弱;消费在国内大循环的战略加持下原本有机会突围,结果又被层层叠叠的口罩牢牢封堵。
大疫之后百废待兴,内忧外患交织,社会需求不振,经济增长乏力。财爸央妈解数用尽,释放流动性救市,无奈银行担心坏账,对中小企业资金需求严防死守。一边是宽松的货币政策,一边是禁锢的信用条件,大把钞票在金融系统空转,企业快断气,政府干着急,发展陷入僵局。
企业的困难辐射到个人,相当比例的群体收入下降,失业率激增,由于缺乏安全感,只能压制消费欲望,把钱放到银行,以应对可能更加糟糕的未来。萎靡的需求进一步恶化企业处境,没有订单只能加大裁员降薪,负向循环开启,六道轮回不息。
没有安全感的后果还在于对人口结构的影响。一方面是工作和收入不稳,一方面是高企的房价、教育和医疗成本,两相合力致使年轻人的结婚和生育意愿严重下降,虽然政府通过宽松婚育政策、房住不炒、医保集采和打击教培等方式压降成本,但仍然收效甚微。新生人口大幅下降和人均寿命延长,使得“老龄化”这头硕大的灰犀牛以超预期的速度迎头扑来,养老金不足的达摩克里斯之剑在头顶高高祭起,寒光凛凛,以致不得不在个人养老金和企业年金方面寻找破解机会。
回到防御性储蓄激增,巨量存款在银行眼中都是负债,政府又窗口指导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为了平衡息差,银行不得不降低存款利息。最近央行开始从货币工具端着手,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影响逆回购利率,引导MLF和LPR下调,存贷两端同时发力,全面开启降息周期。
理论上讲,利息少了就会有人因存钱不划算而挪储。至于挪到哪里?上头提供了三个方向供君选择:一是去消费,直接拉动内需,这是希望看到的最优解;二是去炒股,间接融资转直接融资,债权转股权,企业不用付利息,投资人还有机会赚大钱,也算皆大欢喜;三是去买理财,平衡金融资产结构,缓解银行兑付压力。好吧,资管新规实施了、北交所成立了、国家金融监管理总局开张了、证监会直属了、全面注册制也推行了,万事皆已备齐,你就在里边开心的玩吧,只要打破刚性兑付,就能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关于这一点,你得细品。
上面说到,流动性释放到金融机构时,出于风控的考虑,部分资金会被释放到不怎么需要钱的群体,加上增量货币不会同时等量地作用于各个系统,而是像往水面投下石子,一圈一圈地扩散,在坎蒂隆效应的加持下,富裕群体会优先获得更多资源,从而进一步扩大财富优势。但是,阶层之间的流动一旦冻结,会对社会发展和治理产生不利,所以推动实施共同富裕有其内在必然性,于是,CRS来了、鼓励慈善来了、金税四期来了、不动产登记来了、政府税收结构调整也来了,这配方,这味道,是不是很熟悉?
让我们开启另一条支线,说说保险。对保险公司来说,保费都是负债,迟早要还。有些公司成本控制不咋地,投资能力也一般,但为了生存开发了不少相对激进的产品,内置3.5%的预定利率会加剧利差损,造成资产端的较大压力,而保险产品的兑付又相对刚性,于是就有下调的必要。对消费者的影响在于两点:一是预期收益会显著降低,二是未来保费可能上涨。前者很容易明白,后者我们可以用终值和现值的公式来辅助理解:
F=P*(1+i)ⁿ
其中F为终值,P为现值,i为利率,n为时间。假设n相同,在i(预定利率)减少的情况下,想保持F(保额)不变,P(保费)就必然要增加。所以,要买要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