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贸区债发行增势明显 城投公司成主要推手
本报记者 杜丽娟 北京报道
受美元加息和境内融资渠道收紧等因素影响,人民币离岸债券发行数量出现增长态势,其中,自贸区债券增势明显。
来自中证鹏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4月25日,今年自贸区债券共发行81只,涉及69家发行人,较2022年全年分别增长47%和44%。
从离岸债券发行情况看,目前自贸区债券的发行量在2023年所有离岸人民币债券的占比达68%,这成为离岸债券市场一个重要变化。
市场效应
自贸区债券,顾名思义就是在自贸区发行,面向境内市场和境外投资者的离岸债券品种,其市场介于境内市场和传统离岸市场之间,是具有相对独立性和政策优势的第三市场。由于自贸区债券在外债登记、资金回流与监管等方面的要求,市场通常把自贸区债券视为一种境外债。
中证鹏元研究发展部研究员史晓姗表示,2016年自贸区债券首单发行成功,2019年11月上海自贸区又发行了首单自贸区企业债,从2019年以来发行情况看,自贸区债券主要以人民币为主要计价货币,其占比达到97%。
“目前自贸区债券主要集中在浙江,累计占比30%,其次是江苏和山东,债券数量占比分别为13%和11%。今年以来,江西、陕西、广西和河北4地实现了首次发行,这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自贸区债券的发行量。”史晓珊解释。
2016年9月,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发布《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债券业务指引》,明确了自贸区债券发行、登记、托管、清算、结算、付息兑付、信息披露等各个环节的业务流程,这标志着上海自贸区债券业务正式推出。
2016年12月,上海市财政局成功发行30亿元地方政府债券,其主要面向自由贸易试验区内和境外机构投资者,这是自贸区债券首单地方政府债券。然而直到3年后的2019年,自贸区债券才又发行一单企业债。
彼时,上海自贸区这单总额度为28亿元的债券,发行人为南京东南国资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首期发行金额为10亿元人民币,期限为5+5年,发行票面利率4.60%。2020年1月8日,该债券在中华(澳门)金融资产交易股份有限公司(MOX)挂牌上市。
在2023年自贸区债券国际高峰论坛上,与会专家认为,自贸区债券具备发行规则更国际化、准入更灵活、发行更高效、投资主体更多元化等特点,这成为企业融资的一个新选择。
在上述论坛上,浦发银行上海分行相关人员透露,目前浦发银行已成立服务自贸债市场研究及培育的工作室,并参与了40多家企业的自贸债发行,未来为推动全市场的蓬勃发展,将吸引更多群体参与自贸债发行。
城投推动
作为首单自贸区企业债,自贸区债券与以往的境内债券、美元债均有所不同,这或将为中资企业跨境融资开辟新渠道。
国际评级机构惠誉对2022年5月~2023年4月中国境内企业债券融资情况进行了统计。结果显示,上述时间段境内企业债的净融资总额为0.74万亿元,同比减少76%。
“企业债券净融资暴跌的原因主要包括几个方面:一是国内城投企业融资渠道监管收紧,投资者对弱资质发行人的兴趣降低;二是部分企业扩张速度放缓,融资需求减少;三是企业从银行获得贷款增加。”在报告中,惠誉如此分析。
在此背景下,自贸区债券发行数量的增加,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境内外债券发行量走低带来的缺口。惠誉预测,自2022年6月底以来,城投企业占自贸区债券发行额的比例达到75%以上(按本金金额计算)。
这一判断和中证鹏元的结果相吻合。
中证鹏元的调研显示,从发行人行业看,2021年以来城投公司自贸区债券发行大幅增长,2023年城投债占比为78%,虽较上年下降了8个百分点,但依然维持高位。
“整体看,2023年自贸区债券市场在行业、城投级别、债券品种等方面都有所加强。目前自贸区债券的增量部分,主要由城投公司贡献,受海外加息等不确定因素影响,年内自贸区债券仍有发展空间。”史晓珊说。
在上述论坛上,与会专家认为,通过推动自贸区债券市场发展,境内外企业去自贸区融资的需求与日俱增,这不仅发展了离岸人民币债券市场,也丰富了自贸区内的投资标的。
惠誉认为,目前发行自贸区债券的城投企业大部分信用状况强健,对于一些弱资质城投企业来说,可能无力承担与自贸区债券发行相关的融资成本。“未来如果境外一级市场环境改善,且融资成本下降,那自贸区债券可能无法持续受到追捧。”
在市场人士看来,目前自贸区债券市场仍处于起步阶段,部分发行案例存在首单效应,未来随着市场发展,债券发行也将更加理性。
中证鹏元建议,为推动自贸区债券健康发展,当前亟待出台政策细则,包括税收政策、资金回流、跨境担保、风险管理等。同时,为吸引更多主体进入该市场,可以对优质发行主体给予一定的融资支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