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出品方/分析师:德邦证券 俞能飞 唐保威)
1.深耕产业近40年,材料与装备业务协同发展
1.1.全球最大软磁、蓝宝石材料生产商之一,制定“材料+装备”发展战略
天通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位于浙江省海宁市,公司创办于1984年,拥有多家控股公司和参股公司,是国内首家由自然人直接控股的上市公司。
公司最早主要业务仅为磁性材料,而全球同行业先进电子材料公司,如TDK、SUMCO、Murata 等,均为自主研发核心装备,为电子材料生产服务。
公司据此亦制定了“材料+装备”的发展战略,由此,公司业务领域拓展至高端专用装备。公司电子材料业务亦由磁性材料,逐步扩展至蓝宝石晶体材料、压电晶体材料(压电晶圆)等。
公司电子材料产品广泛应用于通讯电子、汽车电子、新能源光伏和风力发电、消费电子、光电显示和照明等下游领域。
高端装备产品,在服务公司材料业务基础上,同时把握新能源光伏发电、新能源锂电池正极材料、半导体、新型显示等领域发展机会,获得快速发展。
经过“材料+装备”多年聚焦发展,电子材料方面,公司目前已成为全球最大的软磁材料、蓝宝石晶体材料生产厂商之一;压电晶体材料(压电晶圆),已打破国际垄断,公司产品成功实现量产,销量位居中国同行第一;装备业务方面,多次上榜工信部、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等机构发布的“中国半导体设备十强单位”。
公司目前主要业务可分为电子材料和高端装备两大类,电子材料业务主要包括磁性材料与部品、蓝宝石晶体材料、压电晶体材料等,高端装备业务主要包括晶体材料专用设备、粉体材料专用设备、显示专用设备等。
1.2. 股权集中度适中,管理层产业经验丰富
截至2022年12月31日,潘建清直接持有本公司4.65%股权;潘建清之关联人(母亲於志华、胞弟潘建忠和胞妹潘娟美)合计持有本公司3.75%股权;潘建清及其配偶杜海利通过天通高新公司间接控制本公司10.50%股权,故其与其关联人共同对本公司的表决权比例为18.90%,为公司的实际控制人。本企业最终控制方是潘建清。
公司实际控制人的持股比例不高,但前十大股东中除实际控制人及其关联人外,其他股东的持股比例较低,公司整体股权较为分散,实际控制人持有的足以实现对公司的控制。
公司实际控制人潘建清先生1984年随父创业,2008年成为天通董事长,担任浙江省工商业联合会副主席,嘉兴市工商业联合会副主席,海宁市人大常委会委员,海宁市工商业联合会主席,海宁市总商会会长等职,荣获改革开放40年浙江省优秀社会主义建设者,至今深耕产业已近40年;公司总裁潘正强先生2016年进入天通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历任公司电子材料事业群负责人,总裁助理,市场部负责人等职,积累了丰富的产业及市场经验;现任董事长郑晓彬先生2005年加入天通,长期从事投资和对外交流工作。公司管理层整体产业经验丰富,为公司的长期发展保驾护航。
1.3.生产技术人员占比高,人均创收持续增长
截至2022年末,公司员工合计4796人,从专业结构上看,生产、销售、技术、财务、行政人员占比分别为55.40%、4.73%、28.65%、1.63%、9.59%,生产技术人员合计占比达到84%;从学历分布上看,硕士、本科、专科、高中及以下人员占比分别为1.73%、14.99%、22.06%、61.22%。
公司人均创收、人均创利及人均薪酬近年来均有所增长。2022年人均薪酬为12.23万元,同比+15.46%;人均创收93.99万元,同比+14.52%;人均创利13.96万元,同比+67.39%。人均创收地不断增长体现了公司的规模效应,人均创收和人均创利的规模基本匹配。
1.4.收入规模稳健增长,盈利能力持续提升
公司近年来的营收规模持续增长,2022年营业收入达到45.08亿元,同比+10.35%,2015-2022年CAGR=19.23%,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2023年Q1公司实现营收9.07亿元,同比-5.89%;公司利润2019年曾出现波动下滑,但此后不断增加,2022年公司归母净利润为6.69亿元,同比+61.30%,2015-2022年CAGR=37.19%,呈现高速增长的态势,2023年Q1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0.87亿元,同比-20.75%。
盈利质量方面,2015-2022年间公司毛利率基本在20%-30%之间波动,最高为2018年的29.08%,近两年公司毛利率稳定在25%左右;销售净利率方面公司近年来也有所波动,2015-2022年净利率均值为9.28%,2022年公司净利率为14.95%,同比+4.64pct。
公司ROE走势情况基本和净利率一致,2022年公司摊薄ROE为8.59%,同比+0.35pct。
近年来公司期间费用率基本在16%左右,波动不大,体现了公司对各项费用管控能力较强。2022年公司销售、管理、研发和财务费用率分别为1.65%、5.69%、7.14%、0.49%,研发费用占比最高,表明公司对研发活动的重视。
2.材料业务下游应用广泛,公司在细分领域保持领先
在材料业务方面,公司目前主要从事业务包括磁性材料与部品、蓝宝石晶体材料、压电晶体材料等晶体材料的研发、制造和销售,公司在不同细分领域均有所建树。
2.1.国内软磁铁氧体材料第一梯队生产商,助力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建设
软磁材料是具有低矫顽力和高磁导率的磁性材料,易于磁化,也易于退磁,其主要功能是导磁、电磁能量的转换与传输,广泛用于如电感、变压器等各种电能变换设备中。
软磁材料主要包括金属软磁材料、铁氧体软磁材料以及其他软磁材料。软磁铁氧体材料从组成上可分为锰锌、镍锌、镁锌、锂锌铁氧体等不同类型。从应用范围来看,锰锌铁氧体和镍锌铁氧体的应用最为广泛。锰锌铁氧体从性能上可分为功率软磁铁氧体材料(用于能量转换)和高磁导率软磁铁氧体材料(用于电磁兼容、信号传输)。
近年来软磁材料的主要应用场景包括新能源发电及储能、新能源汽车及充电桩、工业自动化、数据中心、5G 通讯技术、无线充电及消费电子等,目前新能源汽车是软磁材料最重要的增长点之一。相较于传统燃油车,新能源汽车在OBC、DC-DC、PDU(高压配电盒)等电源系统中大量使用软磁材料,用于电能的转换及分配。
数据中心基础设施是“新基建”的重要板块,服务器作为数据中心的核心关键设备已被纳入国家战略层面,而特大与大型数据中心(拥有10万台服务器以上)有38%来自美国,中国仅占10%,因此在未来几年国产服务器增长空间非常大。磁性材料在信息产业的应用将向高频化、模块化、小型化、大电流的方向发展。公司积极把握市场发展趋势,针对不同的细分应用领域,分别开发并量产了超高频铁氧体和高频金属粉芯等新产品,以满足服务器、芯片电感等领域的新要求。
由于OLED面板构造相对简单,因此在重量、厚度上,根据Global Info Research、Grand View Research等机构,全球软磁材料消费量将从2020年的428.09千吨增长至2026年的499.58千吨,复合增速为2.61%;全球软磁材料市场规模将从2020年的约200亿美元增长至2027年的261.2亿美元,复合增速为3.9%。
据前瞻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软磁铁氧体公司超过200家,合计产能超过30万吨,但绝大部分厂商的产能较低,年产大多集中在500-1000吨之间,公司年产能达到3万吨,属于行业中的第一梯队。
在工艺制备、成本控制、原材料供应资源等方面具有领先优势,对供应链具有较强影响力。全球软磁铁氧体产能主要集中在日本和中国,日本主要是技术领先,中国大陆在产量上占据优势,而铁氧体软磁材料高端技术依然在欧美日企业手中。
公司关键工艺设备的自主技术和制造能力,为保持材料的领先优势提供了有力保障。
公司在材料主配方的优化、关键元素的添加,预烧温度改善、粒度和粒径分布优化等核心技术上拥有丰富的理论储备与实践经验,是行业内高精度、异型复杂件等高难度材料研发与生产的领先企业。
2.2. 全球蓝宝石产业链重要供应商,中国蓝宝石行业领跑者
蓝宝石晶体是现代工业重要的基础材料,具有优异的光学性能、机械性能和化学稳定性,强度大、硬度大、耐腐蚀,可在接近2000摄氏度高温下工作,在紫外、可见光、红外、微波波段均有良好的透过率。
2015年以来全球蓝宝石行业经多轮产能扩张和产能过剩周期后,市场参与者逐渐减少,马太效应明显,行业规模较大的参与者从20多家减少到4-5家头部厂商。从长晶产能来看,公司长晶产能位居全球前列,并在衬底领域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
公司主要从事蓝宝石晶体材料、蓝宝石相关制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产品包括4至8英寸蓝宝石晶棒和衬底片,以及各种光学应用产品。产品广泛应用于LED照明、新型显示、智能手机和智能穿戴设备、特种光学、安防、航空航天等领域。目前蓝宝石材料的应用主要集中在LED芯片衬底及窗口材料两大领域。
1) 蓝宝石LED芯片衬底
目前LED芯片衬底仍是蓝宝石最主要的应用市场。衬底又被称为基板或支撑衬底,它主要是外延层生长的基板,在生产和制作过程中起到支撑和固定作用,它与外延层的特性配合要求比较严格,否则会影响外延层的生长和芯片的质量。以Mini LED、Micro LED为代表的新应用的兴起,为LED行业未来的持续增长注入新活力。相比传统显示技术,Mini LED拥有更好的对比度和HDR显示效果。
从下游应用分布来看,TV和笔电市场将大力推动Mini LED需求扩容。以Mini LED背光电视为例,据LEDinside 统计,2021年电视整体出货量为2.1亿台,其中Mini LED电视出货量为210万,其中三星出货量为150万台,国产Mini LED电视渗透率具备巨大的提升空间,同时汽车和VR市场也具备充分的发展空间。
LED产业作为绿色节能产业,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手段之一,近20年来,受到世界各国政府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2010年以来,全球兴起白炽灯淘汰计划,全球主要国家及地区如中国、澳大利亚、欧盟、加拿大、日本、美国、韩国、马来西亚等,陆续全面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白炽灯。LED产业对全球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应对全球气候变暖乃至造就可持续发展社会形态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LED照明凭借着能效比更高、寿命更长、更节能环保等诸多优势逐渐实现了对传统照明产品的替代,LED照明产业快速增长。此外,LED背光在液晶显示领域性能凸显,并凭借其厚度更轻薄、寿命更长、功耗更低、搭载液晶屏幕后显示效果更好等优点,逐渐成为行业主流。随着LED显示技术的进步,全彩LED显示屏成本下降,促进了LED显示屏产值增长。
根据GGII,2025年全球LED应用总产值有望突破1840亿美元,中国LED应用总产值有望突破8300亿元。伴随LED下游应用的发展以及全球产能逐渐向中国转移,处于LED产业链上游的蓝宝石衬底行业也有望迎来新的机遇。
1) 蓝宝石窗口材料
蓝宝石表面坚硬、耐磨、易清洁,化学性质稳定,用蓝宝石做的窗口材料比用其它材料的更薄。此外,蓝宝石导热性能优异,薄壁的蓝宝石窗口常用于加热或冷却设备。同时蓝宝石具有优良的光学特性,在可见光、紫外、红外、微波波段都有很好的透过率。蓝宝石的这些优良特性是其它光学材料无法相比的。
随着健康管理类功能电子产品的兴起,蓝宝石在终端大厂产品的应用渗透率持续提升,头部品牌纷纷推出附带ECG心电图、血压、血氧、无创血糖等功能的智能穿戴产品,更多的国内外厂商选择使用蓝宝石材料应用在手表表镜、脱毛仪、POS 机、扫描仪等产品。
此外,蓝宝石窗口还在多个光学应用场景的升级中迎来增长机会:安防方面,蓝宝石的应用可以解决西部地区风沙等恶劣环境对监控镜头的影响。目前该解决方案对蓝宝石的需求应用还处于导入期,若蓝宝石视窗能够解决户外安防监控产品的抗风沙、防酸雨等问题,则有望进入一个快速成长期。光通讯方面,用于光通讯的金属化光窗受益于5G基站的快速增加,预计未来将出现高速增长。激光用蓝宝石光学窗口方面,蓝宝石热稳定性及光学弱吸收性能比普通玻璃更佳,随着国内技术的提升,将带来新的应用机会。
2.3.中国压电晶圆业务领军企业,压电晶体材料打破国际垄断
钽酸锂(LT)、铌酸锂(LN)压电晶圆具有优良的压电性能、热稳定性、化学稳定性和机械稳定性,是制作射频声表面波滤波器(SAW)的理想基板材料,而射频滤波器是《科技日报》整理的国外占据垄断优势35项卡脖子项目第7项,压电材料是射频器件国产化的重要支撑。
现阶段,国际上生产LT和LN晶体的主要国家在日本,日本的许多大型企业如住友化学株式会社、日本信越化学工业株式会社等都大规模生产LT、LN晶体。
尽管国内正处于射频器件大干快上的发展初级阶段,但无论是器件还是材料,都基本被日系企业所垄断,在物联网与无线终端的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射频器件市场国产化也迫在眉睫。
钽酸锂(LT)、铌酸锂(LN)压电晶圆是制作声表面波滤波器(SAW)的理想基板材料,也可用于制作红外探测器、高频宽带滤波器、高频换能器等各种功能器件,广泛应用于移动通信、雷达、北斗导航、物联网及消费类电子等领域。目前声表面波滤波器主要应用在手机的射频前端中,并不断向 5G 基站、物联网等领域快速拓展。
压电晶体材料是我国卡脖子的材料,除主要应用在声表滤波器SAW的压电材料晶圆(国产化率不足10%)外,还有一个很大用途就是高速光通讯调制器芯片及器件,基于铌酸锂材料(LN)的超高速、大带宽、可扩展性等特性,可制作光开关、隔离器、电光调制器等微型集成光器件。光器件作为光通信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核心,在光设备中占比20%以上,可预见它在未来数据中心的应用乃至万物互联的实现中将发挥重要作用。这两大用途一直是我国通讯领域的短板,国产替代势在必行。受益于SAW滤波器、高速光通讯调制器芯片及器件等国产化加速,压晶材料需求旺盛。
公司依靠在晶体材料多年的技术积累,通过自主创新,掌握了大尺寸晶体生长、晶片黑化和抛光等关键核心技术,制备出了日美同等水平的晶片,满足了国内外客户的使用要求,实现技术自主可控,打破了国外的垄断,提高了国内钽酸锂和铌酸锂晶片产业核心技术水平和产业化水平。
3.颗粒硅产业化加速,CCZ设备有望充分受益
3.1.投料工艺不断进化,拉晶效率有望进一步提高
单晶硅根据长晶方式不同,主要有悬浮区熔法(Fz-floatzone)和直拉法(Cz-czochralski),目前光伏领域主要使用Cz法。
最早Cz法采用分批直拉(Batch-Cz),此法坩埚会因冷却破裂而无法复用,一只坩埚只能拉一根晶棒。
为解决此问题,在BCz的基础上增加加料装置,拉制单根硅棒时留下部分硅熔液使坩埚保持高温,然后通过加料装置将硅料加入坩埚中进行下一根硅棒的拉制,此法称为多次投料复拉法(Recharged-Cz)。
RCz法节省了晶棒冷却时间和进排气时间,且石英坩埚可以重复利用,已成为目前业界主流的拉晶工艺。
然而,不管是分批拉制法还是RCz,坩埚内硅熔液都会随着单晶硅棒的拉制而变少,液面下降造成拉制环境中热环境不稳定,易引起晶棒性质的不均一。
此外RCz法的效率提升也有限制,当拉制完的硅棒在副室中冷却时,下次拉制的硅料通过加料管进入坩埚,而进行拉制前必须等待硅棒冷却完毕并移除,增加了等待时间,降低了RCz法的工业生产效率。而CCz法因有望改善以上问题、进一步增加拉晶效率而受到市场广泛关注。
CCz(Continuous-Cz)法可以一边加料一边拉制晶棒,增加了拉晶效率,但CCz法的理念由来已久,我国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有相关研究,之所以没有成为主流工业化生产选择,主要原因是符合条件的硅料较少——CCz法需要粒径更小、流动性更好颗粒硅作为原材料,但目前棒状硅依然占据90%以上的市场;此外颗粒硅产品纯度也存在一些问题;传统流化床法制备的颗粒硅中含有一定量的氢,在高温熔料时容易出现氢跳、溅硅等情况,无法直接用于单晶硅的生产。
在颗粒硅符合要求的情况下,CCz法能够进一步减少加料时间、坩埚成本和能耗,在坩埚寿命周期内可完成8-10根晶棒拉制,且CCz产出晶棒电阻率更加均匀、分布更窄,品质更高,更适用于生产高效N型单晶硅片。而且CCz法和颗粒硅搭配更易实现自动化与智能化的连续生产,有望成为下一代拉棒主流工艺。
3.2. 颗粒硅产能建设加速,CCZ设备或将迎来放量
由于CCZ法和颗粒硅能够有较好的配合,颗粒硅产能释放也会影响CCZ工艺的渗透率,进而影响CCZ设备的需求。目前协鑫科技的颗粒产能处于加速状态,根据其公告,2022年末协鑫科技颗粒硅有效产能超12万吨,未来3年,计划以每年约20万吨的新增产能落地,2025年协鑫科技有100万吨级的颗粒硅产能方案。
2023年1月末,协鑫科技子公司中能硅业彩虹工程CCZ(连续直拉单晶技术)设备及工艺开发项目首根超长单晶硅棒出炉,棒体长5.1米,重量达600千克,较常规单晶棒延长42%,重量增加50%,产能提升25%。设备调试成功后,年产400兆瓦单晶硅棒项目进入批量生产。
未来颗粒硅叠加CCZ技术的使用与N型硅片需求的持续提升,将会为光伏产业链带来更大的价值。连续生产连续加料的CCZ拉晶技术能有效节约循环段加料和化料时间,单根硅棒长度不受坩埚控制、单炉投料量增加,生产效率及自动化程度有明显提升。拉晶过程温度场、流动场恒定,产出的单晶硅棒电阳率更加均匀且分布更窄,单晶晶棒质量稳定,满足高效N型电池需求,将更受下游电池片厂商青睐。
4.材料+装备协同发展,下游应用有望多点开花
公司坚持以电子材料为核心,电子材料和专用装备互为支撑、协同发展的策略为引领。通过实施“聚焦产业链、打造生态圈”的战略举措,坚持以战略引领发展、补短板、强长板,不断创新发展,已成为国内领先的专注于“材料+装备”的高新技术企业。自成立以来,公司一贯坚持产品创新,始终把技术创新作为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在电子材料业务方面,以打造一流工厂为目标,通过一流的产品、一流的服务赢得竞争优势。进一步深化大客户服务战略,通过增加前瞻性研究,争取与客户研发平台共享,参与客户原创性开发,真正做到研发前移至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