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智库“中国宏观经济论坛”的一份最新报告,指及中国经济的“5个20%现象”,即青年群体调查失业率超20%、工业企业利润按年下降逾20%、地方政府土地出让收入下降20%、房地产新开工面积下降20%,消费者信心指数缺口高达20%。
报告执笔人是中国人民大学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教授刘晓光,他认为这5个“20%现象”,情况属极为反常,表明相关领域的压力已经突破了自我修复能力,不仅难以期待随着经济复苏自动好转,更会形成局部领域的恶性循环。他建议宏观调控部门优化宏观调控方式,要有“明确和有针对性的策略选择,超越常规的政策组合”。
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的观点更直接,他在文章中解释货币宽松没能带动经济增长,是因资金配置如果不是市场主导,而是政府主导,不可能起到提高效率、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想靠增发信贷、货币刺激把投资和短期增长拉起来,不但徒劳无益,而且会加剧结构失衡。
西京研究院创始院长赵建近日发表的年中报告指,经济变数在政治、社会风浪面前都显得无比渺小。从和平与发展的主题,转向斗争与安全,从高速度到高质量,估值逻辑、赛道选择、交易风格等都要进行重大调整。如果还活在过去“good old times”里不能自拔,那资产和财富估值也会陷入不断缩水的陷阱。
报告指出,解铃还需系铃人,现在市场主体身上缠满了枷锁,而系铃人的出手需要一定的触发条件,去年的政策大变换就是这样的“政策变迁动力学”逻辑,所谓的算大帐,算政治帐,这样的政策和经济环境若持续下去,一旦外循环因出口下滑继续收缩,内循环房地产和消费起不来,通缩螺旋以及由此导致的一系列矛盾和风险会很快爆发。
报告还直指,危机倒逼的政策动力学付出的代价比较大,这样的决策模式并非现代化的经济社会治理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