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问界:探寻智能汽车未来
华为问界,这个从今年3月初开始引起广泛讨论的话题,似乎给我们带来了一个答案。任正非签发的正式公告明确表示,华为不会亲自下场造车,这个定论让人们对华为是否会进军汽车制造业的猜测有了明确的答案。然而,最近的一次商标转让却再次掀起了关于华为造车的新热潮,网上纷纷传言华为已经准备好亲自造车了。
我们之前已经分析过华为进入汽车产业的目标,并且认为华为的目标不仅仅是成为一个单一的车企,更高远的目标是凭借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技术成为顶级的供应商。然而,考虑到生产资质、自建工厂等核心因素的限制,华为目前亲自造车的条件并不成熟。因此,从战略和客观限制来看,我们仍然认为华为短期内不会亲自造车。
那么,商标转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或许是为了加大力度,深化华为与车企之间的合作关系。就在不久前,华为副董事长余承东再次发表了豪言壮语,表示不与华为合作的车企,未来将很难生存。同时,华为计划为问界生态品牌建设销售渠道,并且与江淮、奇瑞等车企的合作也有了新的进展。让我们一起来预测一下未来的走势吧。
智选车模式:华为的选择正在清晰展现
华为与车企之间的合作有三种模式,分别是零部件供应模式、Huawei Inside模式以及智选车模式,其中智选车模式是华为深度参与产品定义、整车设计以及渠道销售的模式,是含有"华"量最高的模式。从市场表现和认可层面来看,智选车模式正在成为华为汽车业务的主导模式。
随着智选车模式合作伙伴的增多,华为正在建设全新的汽车销售门店,汇集智选车生态联盟的所有车型,包括目前在售的AITO问界系列以及规划中的奇瑞、江淮、极狐等新车。同时,华为还计划通过加盟代理模式招募更多经销商,这与新势力采用的直营模式有所不同。华为凭借其电子产业端的体系和地推能力,有望进一步加强这一模式。
未来合作伙伴的规划
从目前已知的消息来看,华为与江淮的合作工厂预计将于2024年建成,主打超豪华市场,售价区间在80万到100万之间。而与奇瑞的合作至少会推出5款高端智能电动车型,其中2款将于2023年推出市场。此外,华为与北汽极狐的合作也让人们猜测是否会有一款全新的轿车于2024年上市。可以看出,商标转让只是扩充问界品牌的第一步,毕竟相比主流传统车企,赛力斯的实力相对较弱。
华为的最终目标无疑是能够兼容更多的车企客户,增强问界的销量与影响力。但与不同的车企客户合作涉及到技术、制造和服务等多个细分领域,这将更加考验华为的资源整合能力。换句话说,华为正在深度捆绑问界品牌,通过引入不同的车企来扩充实力。
问界的未来:面对市场的加速内卷
客观而言,问界面临着市场竞争加剧的挑战。今年以来,特斯拉率先降价开启了价格战,"提前进入淘汰赛"已经成为车圈的共识。在更为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新车必须具备产品力强、技术优越、更新速度快等综合优势。作为去年的销量黑马,问界在华为的智能座舱与智能驾驶技术的赋能下,迅速交付了10万辆汽车,这是华为的功不可没。
然而,今年问界的销量似乎有些乏力,每月销售量只有约6000辆左右,而进入万辆俱乐部已经成为新势力的分水岭。与此同时,理想汽车的月销量已经突破了3万辆。众所周知,问界M5的前身是SF5,已经上市多年。尽管华为一直通过OTA升级核心技术,但外观和内饰等设计更新较慢,这也是新车缺乏新鲜感的主要原因。
这与赛力斯的设计和制造体系相对薄弱有直接关系。然而,随着奇瑞、江淮和北汽极狐等强大的合作伙伴的加入,情况可能会有所改变。这些合作伙伴与华为的联合可以说是"门当户对",未来的新车涉及轿车、SUV等多个类别,并结合华为现有的纯电动和增程式技术。只要定价合理,产品表现符合预期,在规模和体系能力上,华为与合作伙伴相比其他新势力将更具优势。
同时,市场营销也是余承东的强项。我比较看好问界,认为它仍然是一支潜力股,只是需要释放更多的空间和时间。此外,高阶的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系统已经逐渐形成了华为的技术壁垒。
对于车企来说,是否需要华为呢?在余承东看来,随着汽车进入智能化时代,相比传统汽车,中小型车企可以比较容易地介入市场。但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更高的门槛,而华为已经位居行业前列。未来的5到10年,汽车行业的洗牌将非常激烈,只有少数车企能够生存下来,或者与华为合作共同发力才有机会。
华为的技术实力无需多言,从车企们对鸿蒙座舱的重视,到问界M5率先搭载L2.9级驾驶辅助系统,都能够看出华为在技术方面的强大。然而,华为的技术是否与市场和车企的需求相匹配,这是一个直接相关的问题。一方面,受到事故责任认定等因素的限制,L3级高阶驾驶的大门尚不明确,市场上主流的L2级已经相当高端。最近,华为终端BG智选车业务部总裁汪严旻宣布推出问界M5标准版,取消高阶智能驾驶功能,并进一步降低售价。理由是很多消费者对智能驾驶的功能并不是特别在意。
另一方面,智能化是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车企不愿意完全放弃核心技术,将其交由第三方掌控。吉利、长城和蔚来等一线大厂纷纷选择自主研发。而二线中小车企则主打中低端市场,更注重性价比,对智能驾驶系统的包装欲望并不强烈。或许在竞争进入新阶段时,华为的吸引力才会达到新的高度。
我的总结
无论是帮助车企造好车还是与车企共同打造好车,作为后来者,华为需要通过量的积累来证明其智能化技术的壁垒。准备大干一场的问界生态显然是一个很好的跳板。华为不再关注是否亲自造车,因为问界已经在消费者心中建立了强大的代入感,所缺少的可能只是一块车标。
同时,对于观望的潜在车企客户来说,只有打响问界这块招牌,才能进一步展现华为与车企共同打造优秀汽车的愿景。华为问界将继续探索智能汽车的未来,为用户提供更智能、更便捷的出行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