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议:老黄埔PK科学城,谁才是黄埔区一哥?
01.
科学城和老黄埔,
谁能成为黄埔强中心?
最近,小编在领导留言板上发现,有街坊在上面留言,希望能够实施强中心战略,将科学城设为黄埔发展中心。
该街坊认为,目前黄埔区呈科学城、知识城、老黄埔(海丝城)三板块鼎立态势。三大板块虽能齐头并进,但也缺乏一定的中心感。
该街坊提到,“从板块分布来看,科学城位于黄埔区中心位置,能同时链接老黄埔和知识城,在产业基础、土地资源、地理区位等方面有较为明显的优势,因此建议将科学城作为黄埔区中心,按一线城市中心城区的标准进行前瞻性谋划建设,加快商业布局,加快产城融合,例如在香雪区域或者永和区域预留土地规划超高层建筑“黄埔塔”,打造黄埔区商业地标。”
就规划层次来说,普遍观点是老黄埔>科学城。
不过,在坊间看来,老黄埔虽规划亮眼,有潜力股的味道,但科学城虹吸效应明显,发展势头强劲,规划项目落地快,更有黄埔中心区的样子。
从区位来看,科学城有两大优势:处于黄埔科技创新走廊的中间段,北连知识城,南接海丝城(老黄埔);毗邻天河,能够最大化地承接天河的人才与产业外溢。
黄埔区国土规划示意图
其次,科学城内产业密度、产业集聚效应明显,南方电网、广州农商行、多益网络、创维总部、广州开发区控股集团等100多家总部企业均集聚于此。
再有,科学城人口增幅、人才含量全黄埔最高,据七普数据显示,2020年,科学城常住人口已达到55.1万人。
这55.1万人中,除了众多高科技人才,也不乏行业顶尖人才,包括战略科学家103名,各类高层次人才1164名,海外留学人员3000多名。据广州日报报道,在科学城的就业人员均年薪可达17.4万元,相当于广州人均年薪的1.6倍。这些高收入人群在消费上需要为之匹配的高端商业综合体。
图源/广州黄埔发布
在广州商务局近期印发的《广州市重点商业功能区发展规划(2020—2035年)的通知》中提到,黄埔将建成3个区域级都市特色商圈,分别为科学城商圈、大沙地商圈、中新广州知识城商圈。
其中,科学城商圈定位为:服务黄埔区中部商务科研消费群体的商圈,规划打造成满足产业及上午客群的高品质配套消费,增加高品质家庭的休闲消费供应。
老黄埔的大沙地商圈规划为:联动金融城——黄埔湾世界级商圈建设,进一步强化优质商业载体供应。
不过,从公开资料来看,从2011年至今,金融城仍处于半完工状态,距离完全体还有较远的距离。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实现老黄埔和金融城的联动,难免要打上一个问号。
而科学城已建成多年,已然成为一个中型城市,能够依靠板块自身的产业和相关配套实现内循环。
综上所述,虽然在官方规划里,老黄埔的城市站位更高,但科学城的城市界面更新,新兴高新产业集聚,同时也是市政机构所在地,在坊间看来,更像是黄埔的中心。
基于以上前提,在科学城内造一座能够代表自身的城市地标,既能向外彰显片区实力,也能体现出黄埔的文化自信。
图源/南方都市报
至于街坊建言的黄埔塔,从现阶段规划和人流量来看,相较永和板块,香雪片区打造地标建筑的可能性更高。
02.
城市地标悖论:
高度越高,地标越靓?
随着松日大厦的重启,以及粤港澳大湾区金融中心的加速建设,科学城再建一个城市地标的声音也越来越多。
有街坊认为,目前科学城内的写字楼寥寥无几,已经建成的商业综合体也有点“矮小”,“方盒子”的产业园倒是一大堆,城市形象不够“靓”,需要一座地标建筑来代表科学城。
难道高度是评价城市地标的唯一标准吗?
所谓“地标”,通俗来讲就是某地区具有独特地理特色的,能够代表该地区整体印象的自然物或建筑物。
一些历史底蕴浓厚的城市和地区,以名胜古迹为基础,形成了一批精神层面上的怀旧地标、美食地标、文化地标。
但毕竟不是每一座城市都有厚重的历史底蕴,大部分城市出于经济发展考虑,更多从商业地标的规划,建设摩天高楼,力图打造所谓的“城市新地标”。而强调产业、经济的黄埔区,也是打造了如知识城的九龙湖知识塔、临港经济区的保利鱼珠港等“商业地标”。
知识塔 图源/广州高新区发布
但是,商业地标的建设并不是那么的容易。例如号称广州东部新地标——最高195米的松日总部大楼曾因资金问题中断建设,一度成为科学城最大的烂尾工程。直到今年被高新区集团接手后,才有望重新动工。
松日大厦 图源/看黄埔
另外,位于暹岗地铁站附近的科学城凯德星贸中心,从2017年9月便已完成签约,但因多种原因,直到去年才开始正式动工。
还有科学城KXC-14-8地块(原广州农商行地块),当初也是规划成200米的城市地标,但直到现在,几乎没有任何动工的消息传出,地块也是杂草丛生。
广州农商行地块(科学城KXC-14-8地块)
随着整个房地产市场的逐步冷淡,开发商也逐渐放缓了商业地标的建设,一定程度上也减缓了科学城的地标建设速度。
另外,由于限高政策的影响,科学城的整体高度需控制在200米以下,从政策层面上,在科学城修建超高地标,是不现实的。
03.
如何打造适合科学城的城市地标
客观来讲,城市地标对城市整体印象、城市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高度和设计并不是衡量建筑物能否成为地标的唯一指标,地标也不是简单的“面子工程”,而是要根据地方的产业类型设计与之匹配的写字楼。
从现状来看,愿意花大价钱租赁或购买甲级写字楼的企业多为金融、IT、贸易等相关产业,他们注重地段和外貌,并以此来突显企业文化和地位。
雪松控股总部 图源/广州黄埔发布
科研公司注重实用效率。目前科学城的业态主要还是总部+科研,外围则多为流水线厂房,现代服务业占比较低,写字楼的整体设计和用材上强调实用,颜值上确实会“逊色一些”。
基于以上前提,想要科学城的写字楼转变发展方向,从“方盒子”向“高大上”转型,需要一定的时间。
不过,大家对科学城的城市景观和形象报以期待也是能够理解的。
当人们选择在一个片区常驻后,会本能的对板块的发展有着更多期待,希望他能拿到100分。这对于改进提升是一件好事。
图源/广州黄埔发布
因此,小编也希望,在后续规划上,能够实现保证功能的情况下,进一步打造科学城城市会客厅为目标,提高界面的美观度,塑造有特色的城市地标建筑群落。
当然,也可以根据科学城的特色,提升城市细节,例如有趣的艺术装置和丰富的景观、道路沿线选用统一的装饰细节等。
最后,小编觉得,既然科学城建城之初走的就是产城融合、智创未来的发展路线。那么,完全可以走出自己的文化自信,摈弃唯高度论,打造一个属于自己的文化地标,向外界展现科学城的环境空间品质和产业先进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