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中国航海日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宋敏 李筱晗/文图 胡楚云/视频
7月10日一大早,湖北省宜昌市。在闷热的长江边,走下一段台阶,穿过浮桥,就来到宜昌市港航建设维护中心水上绿色服务区,长江船舶检验一体化工作站就设在这里。
58岁的南阳人符长江和59岁的信阳人李传斌,干了一辈子船检,与长江上的河南船打了一辈子交道,如今又来到长江船舶检验一体化工作站服务。这是河南、湖北两省共建的全国首家跨省船检一体化工作站,前不久刚揭牌运行。符长江的名字似乎也暗含着他一生的事业。
目前,河南有省际运输船舶4500余艘,长期在长江干线运营,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默默作着贡献。但这么大规模的船舶检验和安全监管,一直是困扰我省的难题。
“发班了,有需要的快登船了。”9时许,随着一声吆喝,符长江招呼记者登上摆渡船,前往临江坪锚地,那里有等待船检的河南船。工作站联合宜昌海事局协调开通免费摆渡船,定点发班,为船舶提供维修保养、物资采配、快递收发等服务。
“船舶检验类似于汽车‘年检’,是为船舶量身定做的‘全身体检’,可保障水上交通安全、保护水域环境清洁。”长江船舶检验一体化工作站河南负责人李传斌说。
攀谈中记者了解到,我省曾在宜昌、武汉、南京、张家港设置办事处,方便船民、船东申请船舶检验换证;2017年船检规费停征后,船民、船东每次申请船舶检验,需提前抵达约定地点等待数日,验船师也要提前沟通,并跋涉千余公里开展实船检验;疫情防控期间,采取远程视频检验方式开展船舶检验,形成了一定的安全隐患。船民、船东怨声载道,船检工作人员苦不堪言。
“工作站的运行,打破了原籍船回原籍港检验的传统模式,方便咱河南船在待闸期间完成船检,还可就地拿证。”李传斌说。
在临江坪锚地,摆渡船一个漂亮的“漂移”,与豫信货15176货轮完美衔接。验船师上船,船主陈荣华热情相迎。
“以前船等人,要找船检机构到外地上船检验,合格后再回信阳拿证,短则一周,多则半个月、一个月;现在人等船,检验人员在基地等船检验,省时、省力又省钱。”陈荣华说。
宜昌是葛洲坝和三峡水利水电枢纽所在地。据统计,每年有2.5万余艘次湖北、河南籍船舶通过三峡船闸,其中约3000艘船舶需接受检验。按照每艘船舶待闸期间接受检验平均可节约3天时间,节约成本3万余元计算,一年累计可为船民节约经济成本近亿元。
符长江开始按照程序绕船检验。这是一艘载重5000吨的货船,拉着一船钢卷从上海运往重庆。他重点核查了船舶的型深、货舱口的位置及高度、船上主要机电设备等,确保“船、证、图”一致性。
“这是应急舵室,主舵出问题了它可以应急顶上;这是二氧化碳灭火装置,一旦失火系统自动启用……”符长江一边检验一边给记者科普,“正常航行的船舶,设备一般没问题,有问题都走不成了。”
船舶可通过“E船检”APP向工作站申请检验,但不少船民还是喜欢直接打电话预约。在李传斌随身携带的小本子上,记录着不少船民的电话、信息,他们哪天要到附近锚地、需要申请船检或办证等,他都细心地按照时间段进行排序。
该工作站自5月17日揭牌成立以来,截至7月10日,已累计为135艘船舶提供“就近检验、就近发证”的便民检验服务,其中河南籍96艘,既提高检验效率,又降低运营成本。
“这是我们船检制度的一种破冰式创新,实现‘在哪检在哪发证’的高效服务,建立了船舶检验省域间通检互认、资源共享的新模式,为其他省份创新省际运输船舶检验提供了借鉴。” 省交通事业发展中心港航海事处处长于宁说。
临近中午,甲板上的温度超过40摄氏度,验船师的衣服全部湿透。李传斌又接到电话,他顾不上歇脚,将要赶往下游近20公里的古老背锚地,进行新一轮船检;符长江回到工作站,已经有几位通过船检的船民候在那里,等待取证。
这一天,陈荣华不仅通过了船检,还排上了待闸必需的安检,“检验都过了,过闸就有希望了。”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