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根廷自实行金融开放以来,先后经历了启动、 全面推进、严格管控和自由化改革 重启四个阶段。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期,阿根廷国内贸易保护严重,经济发展水平低下,而阿根廷 当局迫切实现现代化的想法使得“进口替代发展”成为主线。七十年代早期美联储利率 总体稳定在较低水平,在国内生产力低下、资金不足,国际信贷环境宽松的双重作用下, 为了刺激国内经济,阿根廷开始了举债发展。由于自身金融发展水平不高,国内资金利 用率低下,赤字财政和扩张性货币政策导致了严重的通货膨胀,资金大量外流造成国内资金愈发短缺,因而再次推升外债规模。
随着《金融法》的颁布,阿根廷取消了对所有利率的管制,开始实行利率全面自由化。然而此举并未有效改善国内高通胀、慢发展的现状, 反而引发了剧烈的经济波动。由于名义存款利率高涨,国内融资成本上升,资金需求者将目光转向国际市场,外债规模扩大。美联储连续加息,美元升值使得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导致阿根廷债务负担加重的同时出口收入锐减,此外,二次石油危机催生欧美贸易保护,阿根廷贸易逆差加大,偿债能力被削弱。
受美国高利率影响,国际金融市场利率攀升,大量资金从阿根廷流出,加重了阿根廷资金短缺,阿根廷比索被迫贬值,外债负担进一步加重。剧烈的经济波动导致众多企业破产, 银行坏账规模迅速膨胀,许多银行因此破产,银行系统受到严重冲击,阿根廷央行为挽救这一局面先后共发行10 万多亿比索债务,这无疑再次增加了其债务负担。
阿根廷放弃原本的固定汇率制度,开始实施爬行钉住汇率制度,逐步取消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的大部分限制,并开始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取消境外金融机构准入限制,扩大金融开放水平。阿根廷汇率制度从固定转为爬行钉住后,原本被高估的汇率大幅度下跌,比索贬值使其债务形势更加严峻。金融体制改革刺激银行信贷猛增和通胀率上升,比索持续贬值与通胀加重形成恶性循环。阿根廷当局为控制通胀恶性发展,实施紧缩性财政政策以延缓比索贬值速度,但又导致了出口萎缩。
为弥补出口收入不足,政府大幅提高国内利率,此举直接拉大了国内外利差,扩大了外债规模,加速了阿根廷债务危机爆发。 在进口替代型发展策略的固有弊端、过于激进的开放政策以及二次石油危机爆发的多重影响之下,阿根廷爆发严重债务危机。从危机爆发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阿根廷出现巨额资金外流,平均经济增长率低于零线,整个国民经济陷入混乱。
债务危机爆发后,阿根廷意识到进口替代型发展模式不仅没有减少进口依赖,反而 导致国内效率低下、资源浪费、失业率攀升。为尽快恢复国民经济发展,二十世纪九十 年代初,阿根廷转变进口替代发展模式,开始实行新自由主义改革,实行出口导向型发 展战略,其主要标志包括货币局制度、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经济自由化改革。
由于长期严重的通货膨胀,阿根廷比索经过多次面值更改后被新启用的货币所替代,但持续居高不下的恶性通货膨胀使得投资者对新的货币也逐步丧失信心。为挽救国内经济,以 《兑换法》的出台为标志,阿根廷开始实施货币局制度。
按照货币局制度的规定,货币与外汇储备进行绑定式关联,随外汇储备变动同向同量改变,确定奥斯特拉尔与美元的汇率固定为 1:1。货币局制度实施后,阿根廷实现了比索与美元的自由兑换,国内通货膨胀得到控制,国外投资者受到稳定汇率的吸引,阿根廷国内资金日渐充裕,经济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
尽管货币局制度使得阿根廷得到短暂喘息,国内通胀得到有效控制,但其弊端也愈 发显露出来。由于实行了固定汇率制度,阿根廷政府无法通过及时自由调整汇率水平来 应对国际经济波动。美元汇率上涨使得比索价值被高估,对阿根廷出口造成负面影响。
实施货币局制度后阿根廷通货膨胀情况得到迅 速缓解,但净出口由正转负,阿根廷出现连年贸易逆差。国际收支出现巨额逆差导致偿债能力降低,外汇储备减少造成国内货币供应萎缩,利率上升,资金不足使阿根廷金融业深陷泥潭。与此同时,过于僵硬的货币局制度导致货币政策失效,阿根廷政府无法通过货币贬值、降低利率等政策来实现刺激经济的目的,面对经济日渐衰退却束手无策。
阿根廷的国有企业由于受到政府的过多管控,生产效率不高,经济效益日益走低。 为适应新的国内外经济形势,阿根廷政府开始了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 并在私有化过程中大力推行优惠政策以确保私有化进程的推进速度。其中,银行业在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中成果显著,私有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使得阿根廷外资银行占比迅速上升,之后阿根廷存款总额中外资银行的占比高达 40%,伴随外资大规模涌入国内银行业,阿根廷的经济财政状况得到改善。
然而,过于迅速且彻底的私有化改革也伴随着隐患与威胁。首先,由于绝大多数阿 根廷国有企业已经完成了私有化,政府的财政收入逐年减少,加上时任总统梅内姆为求 连任大幅提高财政开支,政府不得不大量举债弥补巨额赤字和维持经济运转,公共债务 在此过程中迅速积累。其次,作为国家经济运行重要组成部分的银行业 被外资掌控,这在很大程度上侵蚀了阿根廷的国家金融控制权,不利于国家金融安全。 再次,私有化改革中不乏有大量短期投机者,不仅不利于阿根廷金融业长期稳健发展, 还加大了经济波动隐患。
国际贸易方面,阿根廷开始进行贸易自由化改革,放宽甚至取消了对进 出口贸易的众多限制,大力推进贸易自由化。但由于比索的价值被高估,加上阿根廷本 土商品和服务在国际市场中缺乏竞争力,导致国际贸易量大幅减少,贸易逆差严重。贸 易自由化的举措不仅没能激发阿根廷国内经济活力,反而起到了反效果,同时由于政府 未能引导国内中小企业正确实现出口导向型转变,贸易开放最终导致大量国内中小企业 破产,失业率攀升。
然而从另一方面看,由于资本市场开放速度过于迅猛,相应的监管制度不完善,与阿根廷国内经济发展程度不相适应,因此在长期不仅无法促进阿根廷国内经济稳健发展, 还为金融危机的爆发埋下了伏笔。阿根廷 GDP 增长率迅速攀升后出现大幅下跌,国内经济波动剧烈。短期内外资的大量流入也为阿根廷国内金融市场带来了国际市场上的不稳定因素,削弱了国内金融系统的抗风险能力,以银行业控制权为代表的金融控制权被外资大规模掌控,国家金融安全风险迅速集聚。
之后阿根廷在自身经济实力薄弱阶段盲目激进开放,忽视暗藏的金融隐患,没有适时地 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一味依赖外资带动经济发展。短期投机外资大量流入带来众多不稳 定因素,国内经济波动剧烈导致预期收益下降时,短期投机资本外逃令阿根廷经济雪上加霜,此外,外资大量侵蚀国内银行,金融控制权被外资掌控,不利于阿根廷国家金融安全。
阿根廷金融开放对经济增长具有非线性影响,且该影响并非呈现突变特征,而是随金融发展水平的变化而平滑转变,是一个较为缓慢的过程。究其原因,金融开放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效果是伴随金融发展水平的稳步提高而逐渐转变的,而一国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不可能是一举成功的,循序渐进推动金融发展才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做法。 过于激进的金融深化政策不仅不能达到一步登天的效果,还会在很大程度上因为急功近利而引发更多隐患,导致金融市场动荡,从而偏离经济稳健增长的目标。
一 般而言,金融发展水平较低时,金融系统风险承担能力较弱,金融监管不够完善,容易通过资本和贸易渠道受到国外风险感染,因此随着金融开放水平扩大,经济增长总体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形态,符合繁荣-泡沫破裂周期发展的一般规律;而当金融发展水平较高时,金融系统运行效率提高,风险抵御能力增强,金融监管水平处于较高水平,能够及时甚至预先对金融风险行为进行监管,因此此时实施或扩大金融开放有利于进一步拓宽资金融通渠道,强化关联监管,进而实现持续推动宏观经济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