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产变中惨?在澳洲你算不算中产?
前言
无论在澳洲,还是在中国,“中产阶级人群迅速膨胀”可能是我们听过的高频句。
澳洲一直以休闲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品质著称,但是实际上绝大部分人的工作同样很累,加班也很常见。
在这里,中产和为自己退休筹划的人群同样对我们的“焦虑”感同身受。
我们绝大多数人奋斗的天花板就是中产阶级了,再往上到富豪阶层,就不是靠努力了,而是靠运气。以整个人生来算,从前往后看,全得努力,而从后往前看,全靠运气。
所以,多数人终身努力的归宿就是中产阶级,别气馁,能守住不滑落就万幸了。
那么在澳洲,如何才能算作是中产?
澳储行(RBA)此前曾发表过关于这一主题的研究。研究中,澳储行把家庭平均收入分成5个梯队。
这里对中产阶级的定义是忽略掉最低和最高收入,第2到第4梯队代表中产阶级。
根据这一定义,稍微较早的数据显示:如果一个家庭收入约在60,000澳元到110,000澳元(相当于30万-55万人民币)之间,就代表你家已经迈入澳洲中产阶级。
同样,在澳洲,您是否属于中产阶级,还得看看您住在哪?
即使在大悉尼区,不同地方的家庭收入也存在明显的差异。例如,Lavender Bay的平均家庭收入比Marayong高出4万至9.5万澳元左右。
在澳洲,居住地址不再是简单的地址概念,更多的是包含了社会、文化和经济的含义。
一位移民澳洲多年的朋友说,他有一次过海关时保安和他说:“这个地址很漂亮。”可见,居住地实际上已经成为了阶层的代表。
如果收入水平是获得相应服务和机会的关键,那么居住地区的不同决定了对这些服务和机会的可得性差异。
居住地区往往取决于家庭的买房能力。
反过来,居住地也影响着他们的生活形态,生活形态则直接决定了一代人或几代人的就业机会和社交圈子。例如,孩子的成长轨迹和其所在学校、父母从事的职业息息相关。
首府城市的家庭收入水平往往位于前列,而距离大城市越远,收入下滑幅度则更大。
这一点也就解释了为什么生活在澳大利亚偏远地区的居民,很少人会认为自己是中产的原因。
如果有房有车、还能带薪休假两个周,谁都愿意做真正的中产,但现实是在大城市工作、生活的年轻人,很多都达不到这个标准。
就算你已经是中产,拿着不菲的高薪,但是实际上他们所背负的养家糊口压力一点也不小。
小孩教育成本
以澳洲一个小孩的教育开支为例,据早前的数据显示,孩子的全澳教育费用支出如下:
城市:公校66,320澳元;教会学校240,679澳元;私校475,342澳元。
其他地区:公校50,641澳元;教会学校176,554澳元;私校347,572澳元。
而对悉尼和墨尔本的家庭来说,私校教育的支出将高达55万澳元。
雪上加霜的是,大多数家长们涨工资的速度,根本比不过澳洲学费的上涨速度。
调查发现,过去十年里,全澳的预估教育成本猛涨,公立学校的费用成本提高了23%,教会学校费用飙升54%;私立学校费用暴涨61%。
十年来教育成本在以通货膨胀两倍的增长速率在增长,超过工资增长速度。“这意味着教育花费占家庭收入的比例要比过去高得多,这给普通家庭带来了更多的负担,而不断上升的生活成本已经给他们带来了挑战。”
房贷成本
澳大利亚的中等收入人群虽然收入并不是最低的,但是迫于贷款买房置地,贷款压力大,使得澳大利亚中产阶级陷入一种新型贫困之中。
另外,对于在过去2-3年,即房价顶点买入的大量业主而言,很多已经处于尴尬境地。
对于很多家庭而言,目前的贷款住房往往是自己的唯一住房。
因此为了保住家庭的住房,他们不得不缩衣减食,用以维持偿贷能力。对于很多全职妈妈家庭,由于爸爸是唯一的收入来源,承担的压力和背后的焦虑由此可见一斑。
有人这样概括中产人群:他们的财富没有暴富的指望,他们的职业没有收工的“暂停键”,他们的阶层待遇没有确定的法律保障。
他们一步一步向上爬,风光的物质享受背后是“手停口就停式”的职业压力,体面的社会地位背后是患得患失的身份焦虑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