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而已 起飞鄂州丨38年前,鄂州港上空响起“大客轮汽笛声”
鄂州三江港。华容融媒 供图
盛夏时节,烈日当空。眼下比烈日更火热的,是鄂州三江港热火朝天的忙碌场景:大型集装箱鳞次栉比,货运车辆进出有序,大吨位货轮依次停靠……
看着眼前的景象,鄂州市交通局原工会主席但昭银思绪回到了30多年前。在他的记忆里,当年的鄂州港(原鄂城港)也是如此繁忙,特别是1985年,长江汉宁线大客轮首次停靠鄂州港,引来无数周边居民围观。鄂州港的不断发展壮大,也为进一步繁荣鄂州经济,连接鄂东、鄂南提供了有利条件。
千年吴都“港通天下”
大江奔腾,千帆竞发。
鄂州港踞水道要隘,古往今来是鄂东片区南来北往,西上东下旅客的重要集散地和中转站。
但昭银介绍航运景象。阮琼 摄
据《鄂州市交通志》记载,早在春秋时期,这里已是水运渡口,商旅南来北去,皆汇于此,渡口也就逐渐发展为港口。战国时,鄂城已是楚国封邑,鄂君启的商船船队由这里启航。
三国时,吴王孙权迁都于此,定名“武昌”(今鄂州市),修城池,筑营垒,造大船,泊战舰,使鄂州港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至唐宋时期,武昌逐渐发展为商业重镇,鄂州港已成长江中下游及梁子湖水系航运的中继港。
元明清时期,“武昌”成为鄂东南货物主要集散地,梁子湖滨诸县进出物资均在此转口。至清代,港口吞吐量日渐增加,出口货物以“麻油为上品,花为中品,火纸与炮料纸为下品”,进口以“盐为最”,年达8500引(约510万斤)。
清末民初,因国家形势动荡,港口年进出货物价值由100万元以上降至70万元以下。1938年,日本侵略军占领鄂州港,整个港务为日本人垄断把持,运输萧条。直至抗日战争胜利后,港口景况才略有好转。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民经济逐渐恢复,鄂州港的变化开始逐渐显现。1951年,湖北省航运局接管私营码头,设轮船站;1952年,鄂城至黄州轮渡开班;1956年,全港新建、改建斜坡式和台阶式码头10座;1958—1960年,装卸搬运工具改革,初步改变货物搬运靠人力肩挑背扛的状况;1961后,陆续新建、扩建多座码头……
“那段时期正是鄂州港的黄金发展期,可以说是帆樯林立、百舸争流。”但昭银说,特别是进入20世纪70年代,随着工业生产发展,港口吞吐量急剧增加,港口持续满负荷运转。
改革春风“汽笛响起”
新中国成立后,鄂州港发展迎来了新飞跃。
变化到底有多大?但昭银列举了几项数据:1949 年货物吞吐量7.2 万吨、1952 年增加到 10.28 万吨,1957 年上升到 28.5 万吨,1964 年达到 53.7万吨,1982 年突破 100 万吨……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向好,港口不仅货运数据不断攀升,水上客运也越来越兴旺。
1985年,汉宁班客轮首次停靠鄂州港。鄂州市交通局 供图
1983年,鄂州市建市,鄂城港更名为鄂州港。在市领导和当时的交通局局长吴高祥的争取下,长江汉宁线(汉口至南京)增设鄂州港为停靠口岸。为迎接汉口至南京航线大型客轮,鄂州港原第一、第二码头改作大轮专用码头,原货运码头移至第一港区。经过几轮改扩建,鄂州港自上而下3个港区的分工逐步形成。
具体为:第一港区樊口大闸至寒溪塘汽车轮渡码头,长 2.5公里,为深水港区,可靠泊万吨级船舶,是钢铁、石油、煤炭、水泥主要作业区,厂矿企业专用码头多建于此;以下至鄂城通用机械厂码头为第二港区,长 2.1公里,是客运码头区,汉宁线大客轮、汉石和汉九线小客轮及鄂城至黄州轮渡码头均设于此;再以下至五丈港码头为第三港区,长3.96公里,为建材、化工主要作业区。
1985年7月2日,这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随着一声悠长的汽笛声在鄂州港响起,汉口至南京航线大客轮停靠鄂州港,此为100多年来大型客运班轮之首次停靠,鄂州港客运也迎来发展黄金时期。该航班大轮每日上下水均停靠1次,旅客月吞吐量8000人次。它极大沟通了鄂州与华东地区的交流,加强了鄂州的对外开放步伐。
如今的汽运码头。曾达飞 摄
自此,鄂州港的辐射范围进一步扩大,汉口、鄂州、黄石、武穴、九江、华阳、安庆、池州、铜陵、芜湖、马鞍山、南京……全程633公里的长途客运,为身处中部地区、诞生才两年的鄂州对外交流创造了良好条件。
一声声得风气之先的客轮汽笛声,划破了往昔土地的沉闷。大江两岸,不少居民挑着行李闻声而来,通过汉宁线,摩肩接踵乘坐大船向东而行,迎面赶上改革开放的东风。
“港城时代”迎面而来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陆路交通和航空运输的快速崛起,鄂州港的长江客运盛况渐渐成了昨日黄花。
“在讲求效率的时代,快捷成为人们出行的首要考虑因素。”但昭银说,“大客轮顺江而下要快点,到南京差不多一天一夜。但如果从南京逆流而上,到鄂州的时间就更长了。”
时至今日,鄂州港原址码头均已停止运营。江岸上的货车行人来往的繁忙景象不再,一张船票就可沿江而行已成了老一辈鄂州人共同的时代记忆。
鄂州港原址。阮琼 摄
进入21世纪,鄂州港原址码头的长江岸线逐步复绿,江滩公园也悄然成型。夏天的傍晚江风徐徐,公园内市民们或三五人围坐下象棋、或家长带着孩子悠闲散步、或吹拉弹唱各展身手,一派悠然自得的景象。
市民在江滩公园休闲娱乐。曾达飞 摄
现如今,大家常提的“鄂州港”,已不再单指某一个港口,而是整个鄂州市多个港口的统称。进入新时代,得益于居中得水的独特优势,2018年12月28日,国务院关于同意湖北武汉港口岸扩大开放的批复中,批准将鄂州港列入武汉港扩大开放范围。
2023年,鄂州港总体规划获批,高标准规划鄂州港,充分融入长江全流域黄金水道和鄂州“两区一枢纽”的发展战略,同时强化与以“武鄂黄黄”为核心的武汉都市圈通道联系,聚焦重点产业、重点项目,进一步优化完善鄂州港口布局,提升港口优势和服务功能。
未来,鄂州港将与鄂州花湖机场“快进快出”互融互补,推动“水港、陆港、空港”三港联动,打造“空铁公水”多式联运示范区。鄂州,这座“因钢而兴”的年轻城市,将形成“立足长江、覆盖全国、辐射全球”的立体交通枢纽格局,一个全新的“港城时代”迎面而来。
策划:邹霞、熊爱玲、胡晓炎
统筹:吕鉴蕾、陈稳定、陈灿
记者:王焱尧、阮琼、陶辉
摄影:金康、曾达飞
致谢:鄂州市委老干部局、鄂州市档案馆、鄂州市交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