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牙利顶住欧洲“对华脱钩”歪风
本报记者 樊 巍 尹野平匈牙利被认为是欧洲对华最为友好的国家之一,这种友好直接体现在匈牙利对于“一带一路”倡议的热情态度。2015年,匈牙利与中国签署“一带一路”合作谅解备忘录,成为首个加入“一带一路”的欧洲国家。此后,中匈两国在基础设施建设、经贸和人文交流等多个领域开展深度合作。中国驻匈牙利大使馆临时代办杨超近日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在“脱钩”或“去风险”歪风在欧洲兴起之时,匈牙利始终是“一带一路”倡议最坚定的支持者之一。中匈两国在“一带一路”框架内合作成果丰富,足以证明“一带一路”倡议不仅是生动具体的,更是前景无限的。
中国驻匈牙利临时代办杨超(大使馆供图)
“‘一带一路’为中匈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发展注入新动能”环球时报:你如何评价中匈两国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取得的合作成果? 杨超:两国在基础设施领域合作不断加强,匈牙利成为中欧班列重要集散地,两国已开通多条客货直航。双边贸易合作克服疫情影响,逆势增长。匈牙利是中国在中东欧地区最主要的贸易伙伴之一,2022年双边贸易额达155.2亿美元,较2013年增长约84%。在金融合作方面,匈牙利已成为中国在中东欧地区最大投资目的国,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国家开发银行在匈设立分支机构,匈牙利央行是欧洲首批与中国人民银行签署双边本币互换协议的央行之一。可以说,共建“一带一路”为中匈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发展注入新动能,提供了更大空间,也为深化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促进中欧关系健康稳定发展发挥积极作用。环球时报:今年是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第二个10年起步之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将继续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对外开放,在这个背景下,您认为中国和匈牙利以及中东欧国家在哪些领域可以展开深度合作,以实现共同繁荣和发展?杨超:匈牙利参与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的成功充分证明合作机制契合双方实际需求,符合中国和地区国家的共同利益,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展望下一个10年,各方应积极落实领导人峰会上达成的重要共识,以更坚定信心、更高远目标谋划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一是坚持成果导向,不断丰富充实合作机制内涵,取得更多实实在在的成果,增加参与各方获得感;二是坚持创新导向,在既有良好合作基础上不断探索合作新领域、新业态,在清洁能源、数字经济、新能源汽车、跨境电商、职业教育等领域打造合作新增长点。中匈合作打造了许多第一环球时报:中欧班列是连接中国和欧洲之间的重要经济合作通道,也是匈牙利与中国合作的一个重要载体和缩影。您如何评价中欧班列对促进匈牙利经贸发展,帮助匈牙利进一步拓展其中西方交通枢纽的意义?双方在这一领域还有哪些可以拓展的合作空间?杨超:中欧班列是中匈两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的重要基础,是中匈、中欧之间的重要物流大通道,有力支持了双边贸易、投资和互联互通。2019年以来,中匈双边贸易额年均增长率达到15%,远超其他欧盟成员国。从长沙、西安、成都等多个中国城市始发的班列,均可将货物经由匈牙利运输至欧洲市场,进一步凸显匈牙利作为中欧班列和欧洲内陆铁路网络交通枢纽的作用,让更多中欧优质商品成功走进双方市场和民众家庭。下一步,双方将以中欧班列运营成果为基础,结合“双区联动”机制与中匈“空中丝绸之路”,推动资源整合、功能优势互补,进一步深化两国在商贸、物流等领域合作。环球时报:您如何看待中匈两国本币结算合作对降低使用美元交易带来的汇率风险和交易成本,以及提高贸易效率和便利性方面的积极效果?未来双方在本币结算方面还可以有哪些新尝试?杨超:全球金融格局正在发生重大调整,国际货币体系加速向多极化迈进,越来越多的国家选择人民币作为国际贸易结算货币。中匈金融合作走在地区国家前列,共同打造了许多第一。双方多次续签货币互换协议,中国银行匈牙利分行成为中东欧地区首个人民币清算行,匈牙利成为第一个在中国发行以人民币计价的绿色债券的主权国家。2015年“布达佩斯人民币倡议”启动以来,匈牙利以人民币计价的外汇储备资产也不断上升。资金融通的务实成果进一步降低了双方经贸成本,丰富了投融资选择,也为两国深化合作开辟了新空间。希望两国金融机构继续携手努力,打造更多高质量金融产品,搭建更多高水平合作平台,建立更多高效率沟通渠道,为两国交流合作提供强有力支撑。警惕“去风险”变成“脱钩断链”的代名词环球时报:西方一些媒体和政客不断鼓噪针对中国的“脱钩断链”和“去风险”。对此,匈牙利外长西雅尔多近日对媒体表示,“任何与中国‘脱钩’甚至‘去风险化’的举动对欧洲来说都是‘自杀’行为。”您对此有何回应?杨超:欧尔班总理、西雅尔多外长等匈牙利政府高层积极呼吁加强中欧合作,多次公开强调欧中“脱钩”不现实也不可能,不但不会为欧洲带来好处,反而会干扰自身发展。我们对此表示高度赞赏,希望有更多欧洲政治家能够对中欧合作有客观理性认识。经济全球化发展到今天,各国经济相互交融、相互依赖、相互成就、共同发展,这本来就是好事,并非坏事。中欧应秉持开放包容理念,共同推进全球化进程,共同维护自由贸易体系,共同反对保护主义,共同抵制单边霸凌,尤其要警惕将经济问题政治化、工具化,使“去风险”变成“脱钩断链”的代名词。共同发展才是抵御风险的最好手段。过去10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平均贡献率超过七国集团国家总和。中国给世界带来的是机遇不是挑战,是稳定不是动荡,是保险不是风险。事实上,许多欧洲企业以实际行动对“去风险”说不,继续扩大在华投资与合作,这是对“去风险”最有力的反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