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巨头:曾垄断中国30年,扬言不培养中国员工,终被踢出中国
在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 | 笑史云烟
编辑 | 笑史云烟
甲骨文,这家曾经叱咤全球的软件公司,曾垄断中国市场30年,最终因傲慢与偏见而在中国市场输得一败涂地。
他背后的巨头埃里森虽然是一个鲜为人知的名字。但这位男子,却是漫威旗下超级英雄钢铁侠的原型。
曾经位居高位的甲骨文,到底是怎样一步一步被“赶出”中国的?
一、钢铁强人背后的伤痕
1944年,他出生在美国纽约一个不幸的家庭。他的父亲是个不负责任的人,在埃里森还在母亲腹中时就狠心抛弃了二人。本该互相依靠的母子,也没过多久就被母亲抛弃,他成了一个寄人篱下的孩子。
在舅舅家,埃里森过着和“破败的出租屋”以及“枪林弹雨的街区”为伴的生活。更令他难以忍受的是,来自各方面的白眼与鄙视。舅舅经常对他指指点点,说他这辈子注定一事无成。
这些嘲讽与刺激,培养出了埃里森争强好胜的性格。他时时刻刻要求自己处于高人一等的位置,不择手段地与人竞争,眼中再也容不下其他人。他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只有其他人都失败,才是真正的成功。"
然而,命运终究还是给了他机会。高中毕业后,埃里森进入普林斯顿大学学习电气工程。大学期间,他凭借自学成才的努力获得了数学和物理双学位,还以优异成绩获得硕士学位。
埃里森并没有止步于此。1965年,21岁的他进入麻省理工学院攻读电气工程博士学位。两年后,一个重大转折摆在了埃里森面前。
当时,一家名为“应用数据研究”的初创公司找到了埃里森,希望他加入。这个小公司仅有的资产,就是一份与洛克希德公司签的合同,要为后者开发一种实时分时操作系统。
经过深思熟虑,埃里森毅然决定退学,加入这家不起眼的小公司。尽管这给他的博士学业划上了句号,但埃里森相信,这是实现梦想的好机会。
在应用数据研究公司,埃里森负责开发这套操作系统。起初进展并不顺利,但他并没有气馁,而是倾注全力以赴。终于,埃里森开发成功,并将其命名为“多道操作系统”。
1971年,应用数据研究正式推出这套系统。凭借其优异性能和可靠性,它一举打败了业内巨头IBM的产品,迅速占领了市场,成为业界标准。
多道操作系统的成功,一举将还不到30岁的埃里森推向了人生巅峰。随后,他果断辞去研发工作,创建了“埃里森数据系统公司”,专注于销售和市场推广。
在埃里森的领导下,这家公司迅猛发展,累积了大量财富。到了1990年代,埃里森的数据系统公司一跃成为全球第二大独立软件公司,这就是“甲骨文公司”。
二、甲骨文的傲慢自得
1998年,甲骨文进入中国市场,凭借其在企业级软件和云服务领域的优势,在接下来的十多年时间里,甲骨文几乎垄断了中国的数据库市场,市场占有率超过70%。
长期的市场垄断使得甲骨文在中国养成了傲慢的态度。在与政府部门合作时,甲骨文常常强调自己的技术实力,却忽视与中国企业的合作,导致多次合作受阻。在与客户谈判时,甲骨文也经常利用自身的地位,以高价出售产品和服务,对客户表示不尊重。
2008年,甲骨文因不满联通的某些行为,直接对其罚款几千万元。甲骨文表示,这是为了“教训”联通以后要服从甲骨文,当时也无力反抗,只能支付了罚款。这一事件成为甲骨文傲慢态度的集中体现,也引起了中国企业的强烈不满。
在一系列事件的激发下,中国企业决心结束甲骨文的长期垄断。2010年,阿里巴巴开始大力发展自己的云计算和数据库业务,每年投入超过10亿美元用于研发。起初,甲骨文CEO拉里·埃里森还对此嗤之以鼻,认为中国企业短时间内不可能超越甲骨文。
甲骨文在华的傲慢做法与对客户的不尊重,终于为中国企业提供了超越其的契机。通过自主研发与创新,中国科技企业终于结束了甲骨文近20年在数据库领域的垄断,开创了中国本土科技自主创新的新纪元。
三、输得一败涂地
在甲骨文的压迫下,中国企业意识到要想在本土立足,就必须研发自主的核心技术。于是,阿里巴巴在2008年提出了“云计算和大数据”的战略,成立了“飞天”系统项目组,开始自主研发数据库。
这项艰巨的任务历时4年,花费了10亿人民币,阿里巴巴终于在2013年宣布成功,淘宝的核心广告系统从甲骨文数据库迁移到自主研发的数据库。一时间,中国许多互联网企业都纷纷抛弃甲骨文,采用国产数据库方案。
甲骨文在中国市场份额大幅下滑,埃里森却不反思自己的错误,反而大肆攻击中国企业“剽窃知识产权”,试图抹黑阿里巴巴等公司。他的狂妄自大最终使甲骨文在中国市场失势,被中国企业取代。
从2009年开始,全球知名的技术巨头甲骨文公司在中国市场上的地位开始摇摇欲坠。在此之前,甲骨文凭借其强大的数据库服务在中国市场上一直占据主导地位。
然而,接下来的十年,阿里巴巴的崛起、中国市场的本土化需求以及云计算技术的飞速发展,共同推动了甲骨文公司在中国市场上的衰败。
在2009年之前,甲骨文是阿里巴巴在亚太地区的最大用户,也是全球最大的“甲骨文集群”的拥有者。该集群拥有20个节点,比亚马逊在美国的节点还多3个。然而,就在这个时候,阿里巴巴决定走出一条新的路。阿里巴巴的王坚开始“忽悠”阿里同意成立阿里云,并在2008年,阿里巴巴确定了“云计算”和“大数据”战略,决定自主研发“飞天”系统。这成为了甲骨文在中国市场衰败的第一个标志。
2009年春节过后,飞天团队在北京一间甚至没有暖气的办公室里,写下了第一行代码,举起了“去甲古文化”的大旗。
2013年7月,甲骨文的数据库正式退出淘宝的核心广告系统,中国企业终于真正开始“摆脱”甲骨文。这个消息像一颗炸弹,震惊了整个中国的互联网行业。中国的互联网同行乃至是一些政府部门都看到了全新的“希望”,这让甲骨文的市场地位进一步下滑。
尽管甲骨文一开始只是零星裁员,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公司员工的主动离职越来越多。在这样一家不培养中国员工的企业,有上进心的员工,都不会再留下。他们中的很多人去了阿里,其他人也去了别的互联网公司,甲骨文公司开始成为了不少从业者口中的“养老公司”。
2019年5月,甲骨文开始裁员,这也意味着甲骨文公司在中国彻底的溃败,它最终被迫离开了中国市场。而该公司在美国西雅图的裁员规模也有300人,这展现出的是一个巨头的陨落的过程。
甲骨文的衰败并非偶然,而是因为以下几个原因:
甲骨文公司在中国市场的运营缺乏对本地化的认识和策略,无法满足中国企业的需求。与此同时,阿里云等本土企业的崛起,更能满足中国企业在本地化、定制化服务方面的需求。
云计算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公共云服务的崛起,使得甲骨文的传统数据库服务受到挑战。阿里云等公司提供的云计算服务,能够更好地满足企业的需求,而且价格更优惠。
甲骨文公司内部的管理混乱,导致员工的流失,进一步影响了公司的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
甲骨文公司过于依赖其数据库服务,缺乏技术创新。而阿里云等公司则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提供更优秀的产品和服务,从而在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
四、尊重是前提
悲催的甲骨文让那些仗势欺人的外企看清了一个道理:想在中国站稳脚跟,就必须尊重中国市场和本土企业。否则,终将像甲骨文一样灰溜溜地退出中国。
事实上,甲骨文的失败是一个典型例子,反映了外企在华经营的重大转变。这其中,最核心的转变有以下三点:
技术优势不再是压倒一切的法宝。过去外企凭借技术优势轻易占领中国市场,但随着中国企业技术实力的提升,这种优势已经不复存在。甲骨文数据库技术领先,但还是被国产数据库打败。
不再轻视中国企业的创新能力。像埃里森这样的外企高管,长期习惯看不起中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但阿里巴巴仅用4年时间就研发出领先的数据库,让埃里森等人大吃一惊。这些顽固分子终于认识到,不能因为偏见而低估中国企业。
市场需求开始主导产品设计。过去外企根据本国市场设计产品,强行搬到中国。但这往往与中国市场需求脱节。中国互联网企业则从用户需求出发设计数据库,更契合本土市场。
五、笔者认为
外企要在中国立足,就必须摒弃傲慢偏见,尊重中国市场,保持谦逊、创新之心。只有融入中国市场,才能取得成功。
甲骨文的教训值得所有外企汲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