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通缩时代来临了?狼真的来了吗?
“有业内人士指出,中国面临的风险不是通胀,而是通缩。比起通胀,过度通缩会带来更为严重的危害。”
随着前些天国家统计局公布3月CPI数据,与之相关的讨论声忽然多了起来。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从上图可以看出,3月CPI同比上涨0.7%,这一涨幅是近18个月以来的最低点,环比下跌0.3%。
那么针对于通胀,中国通缩到底是什么?它有什么危害?
中国通缩是指经济总体价格水平下降,在中国,通常是指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表现为长时间的下降。
目前,中国面临着通缩的威胁。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1年2月CPI同比下降了0.2%,这是自2010年以来的首次下降。虽然单个月数据波动幅度较大,但长期趋势的确呈现出下降态势,已经超过了政府制定的3%的通货膨胀目标。
通缩的原因有很多种,而目前中国通缩的主要原因是供给过剩和需求不足。一方面,随着疫情的缓解,国内外经济复苏加速,各种产业都在快速扩张,但供给不足,导致需求过大,价格上涨。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供给已经逐渐跟上了需求,导致供给过剩而价格下跌。
另一方面,工资水平、就业和收入水平的持续下降,而社会整体房贷、教育、医疗等压力过大,导致中国消费者的消费能力下降,影响了市场的需求,而需求不足反过来又导致价格下跌,因此,整体市场消费面疲软,市场预期较差。
中国通缩的影响很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通缩会给企业带来压力,因为企业的收入流入会减少,导致生产能力的下降。其次,通缩会导致债务的增加,因为借款人需要偿还的债务变得更加昂贵。最后,通缩也会对国家的经济政策带来挑战,因为一旦通缩发生,政府必须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刺激经济增长和消费。
为了应对通缩,中国政府和央行需要采取积极的政策措施。一方面,政府应该通过增加公共支出来刺激经济,同时增加监管力度,加强对市场的调控。另一方面,央行可以通过调整利率、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等方式来刺激投资和扩大货币供应。
总之,中国通缩对中国经济产生了负面的影响,但政府和央行的积极应对可以缓解其影响。未来,中国需要进一步改善其内部经济结构,加强市场调节的能力,才能有效应对通缩的威胁并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