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药目录调整在即,最大程度提升药品可及性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王振雅)“685种基药承担着全国合理用药、降低费用的重要作用,也代表了我国整体医疗水平。”多位专家告诉记者,基药目录调整牵一发而动全身。本应三年一调的基药目录五年未调,业界期盼基药调整。
北京某医院药房。牛宏超摄
685个品种,仍无法满足临床
5月10日,全国卫生健康药政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召开,国家卫健委明确基药是2023年重点工作任务之一。一位不愿具名的药学专家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他们正在进行基药目录调整研究工作。
从2009年的205种药物扩容到现在685种药物,为什么要不断调整基药目录数?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药学部副部长艾超用“三个不断”进一步解释说:“疾病谱不断变化,新药不断出现,新的医疗水平不断发展,基药要随之更新,调整也应更及时。”
《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管理办法(暂行)》明确指出,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在保持数量相对稳定的基础上,实行动态管理,原则上每3年调整一次。
从2009年开始,基药目录调整周期多为4年调整一次。对比世界卫生组织基药目录,我国基药目录调整周期相对较长。截至目前,世界卫生组织已发布22版WHO-EML(基药目录),遴选与调整周期多为2年。
“目前基药目录中,眼科用药品种还不足临床实际用药总数的50%。”艾超介绍,基药中的12个眼科用药,多数的都是一些传统的眼科疾病。而对于青光眼、干眼症、视网膜眼底病变的新药都没有纳入基药,从临床的使用来看,给医生的药物选择带来很大的不方便。
除了眼科,现行的基药目录中儿科等用药比较少。儿科用药只有3个化学药和13个中成药,从数量上都不能满足儿科临床治疗用药需求。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药学部庞文渊等人发表的《<世界卫生组织基本药物标准清单><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18 年版)>对比分析与思考》一文中提到,20种已被 WHO 基药目录调出药物仍在我国基药目录中,建议对20种药物优先进行临床综合评价,以确定我国新版基药是否继续纳入。
基药目录调整,牵一发而动全身
患者药房取药。龚婧摄
《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是适应基本医疗卫生需求,价格合理,公众可公平获得的基础药品目录。它是保障国民基本医疗需求的基础性目录,更加强调可及性。基药目录还有“指挥棒”的作用,可以有效引导广大群众首先使用基本药物。
北京大学医药管理国际研究中心主任史录文表示,基本药物制度是2009年新一轮医改以来国家创新性推出的一项制度安排。既然是制度,就绝对不是单一的基药目录这么简单。
在我国基药采取“986”的原则,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二级和三级公立医院基本药物配备品种数量占比原则上分别不低于90%、80%、60%,各级医疗机构应形成以基本药物为主导的“1+X”(“1”为国家基本药物目录、“X”为非基本药物)用药模式。
为了鼓励全国达到“986”的基药培养,国家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各级医疗机构使用基药。
2011年以来,财政部每年将91亿元用于补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村卫生室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项目。基药补助也成了村医的生活来源。2023年,江苏省泰州市将乡村医生基本药物补助标准上调至每年2万元/人或每服务人口20元,并建立动态增长机制。不少村医表示,“看病主要用基药,基药里没有的用,基本不开也不会用。”
基药目录调整也会影响我国广大医疗机构的用药模式。史录文介绍,基药目录调整牵一发而动全身,并不好调。再加上疫情等因素影响,基药目录调整专家遴选制,受多重因素影响,组织全国各地专家逐步进行遴选工作开展困难。
基药目录“调入与调出”有着明确的条件。结合疾病谱顺位、发病率、疾病负担等,满足常见病、慢性病以及负担重、危害大疾病和危急重症、公共卫生等方面的基本用药需求,从已在我国境内上市的药品中,遴选出适当数量基本药物。
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并非“一劳永逸”。药品标准被取消的;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撤销其药品批准证明文件的;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的;根据药物经济学评价,可被风险效益比或成本效益比更优的品种所替代的都将被调出目录。
“但是,多年来,我国基药目录是调入多,调出少。”中华医学会临床药理分会委员、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邓桂明研究员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下一步基药还将扩容,药品品种数可能将达千种。
基药扩容在即,专家呼吁应多听基层声音
无论是大型三甲医院,还是基层医院,都要用基药满足基本医疗需求。某种药物是否该进基药目录,要予以综合考虑,既要考虑其有效性、安全性,即能否为患者保障医疗质量,还要考虑其经济性等因素。因此,基药的遴选要以综合评价为基础。
即将到来目录调整,无论是新药独家品种还是仿制药都是一次机遇与挑战。
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意见》的要求,通过一致性评价的药品品种将被优先纳入基药目录,而未过评的基药品种将被逐步移出目录。2017-2021年,我国已有415种化学仿制药通过一致性评价。而目前在基药目录中的仿制药仅有四分之一,这也意味着剩下四分之三的药物均有机会纳入基药。
根据政策,基药目录中医保乙类的药物可优先转为甲类。2019版国家医保目录调整时,将74个基本药物由乙类调整为甲类,可以得到100%的报销。对患者而言,使用基药品种可以减少医疗费用支出,对企业而言,也是最大程度提升了药品的可及性。
史录文认为,媒体客观公正的传播药品有必要,这也是遴选专家了解药物的渠道之一,有利于基药真正选出适合临床、经济实用的药物。
此外,邓桂明建议,本轮基药遴选要多关注基层的声音,而非专家共识的循证证据等级低的依据。她在调研基层时发现,在一些乡镇卫生院,基本药物缺乏,如儿童青霉素类过敏时都无药可用。很多药物在三甲医院做了样本足够的循证医学研究,甚至有临床指南的推荐,但基层与三甲医院临床病种有差异,不一定适用。
2020年7月,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研究员张小娟对基层降压药及降糖药的配备与可获得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基层医疗机构降压、降糖基本药物配备率和可获得性不足,且城乡之间有差异;可获得率较好的降压和降糖基本药物分别仅占33.3%和25%。以二甲双胍为例,它是基层医疗机构可获得率最高的糖尿病治疗基本药物,但仍有5%左右的基层医疗机构无法获得该药。
此外,不少专家认为,基药目录要考虑到全国配送,厂家保供稳价的因素也应考虑在内。邓桂明表示,药品是一个特殊商品,它具备商品的属性,但是它有治疗的特性。对于某些短缺药、急救药生产企业少,即使纳入基药目录也可能出现涨价断货的可能,建议给与国有企业政策性支持与导向性生产要求,让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可满足人民群众基本的药物治疗需求。
例如,基药目录内的葡萄糖酸钙注射液近年来涨价幅度较大。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查询药智网发现,2017年年底之前,全国大多数地区中标价格在一支1~4元左右波动。2018年后,葡萄糖酸钙注射液价格在20~70元不等。
基药目录调整是今年下半年的重头戏,这也意味着各级医院将面临“换药”、进新药、临床合理用药等现实考量。
下一篇:地方债如果爆了,到底谁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