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珠海心动力
珠海将围绕“四个新”的战略定位和“四个新”的重点任务,全力支持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发展。
继今年初《珠海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下称《总体规划》)草案公开向公众征询意见后,近日,珠海各区相继发布了面向2035年的国土空间分区规划草案,精心谋划至2035年乃至2050年的空间发展战略。
按照《总体规划》,珠海拟以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为契机,建设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以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擦亮生态宜居品牌;协同澳门,共建澳珠极点城市。
多个崭新的“中心”将蓄势崛起——东部中心城区建设行政文化教育中心,西部中心城区建设经济中心和产业交通物流中心,鹤洲新区(筹)远景打造市级CBD,金湾建设国际一流港口物流中心,斗门建设高铁经济专业中心……
新的城市规划蓝图徐徐铺展,锚定打造全省发展又一重要引擎和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的战略目标,一个个担当重任的“中心”,能否为珠海释放出新的动能,激荡出高质量发展的澎湃浪潮?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何丽苑
摄影:南方日报记者 钱文攀
统筹:沈梦怡
“心”未来
一主一副构建双城架构
热力珠海,繁花盛开。主城区,背着双肩包的青年忙碌地穿梭在高端写字楼;西区,5.0产业新空间项目如火如荼、快马加鞭。鹤洲新区(筹)星罗棋布的海岛上,深海养殖与海岛旅游企业加快布局。处处呈现奔跑前行、欣欣向荣的景象。
四十多年来,历版“城市总体规划”和“概念规划”,奠定了珠海城市空间发展的基本框架。如今,这一框架或将迎来突破。
《总体规划》规划范围包括珠海市域(含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总面积约11073平方公里(按领海线计)。其中,陆域面积约1725平方公里,海域面积约9348平方公里。
《总体规划》提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化经济特区、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连接港澳的枢纽城市、区域性海洋中心城市、国际滨海旅游城市”的城市定位,并规划了七大城市职能——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高端制造业中心、湾区新兴科技创新中心、国际商贸物流中心、国际消费中心、跨境金融中心和时尚文化艺术中心。
要想实现这一目标,离不开区域的协调发展。为此,珠海绘就了高质量“城市跨越”的新蓝图:构建“一主一副,一特一优,若干组团”的双城架构空间格局,有序高效配置发展要素。
其中,“一主”指东部中心城区,将建设行政文化教育中心;“一副”指西部中心城区,将建设经济中心和产业交通物流中心;“一特”指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和“洪保十”地区,作为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的特别平台;“一优”指唐家未来科技城,将优化新技术、新产业,打造新引擎、新高地,建设宜居宜业新城;“若干组团”则包括各外围产业组团。
加快西部地区的建设,是重中之重。
《总体规划》提出,未来,珠海将以高铁枢纽站落户为契机,加快西部地区建设。具体而言,珠海将加快珠海中心站(鹤洲)高铁枢纽建设,成为珠澳联通全国的重要枢纽,将高铁站及周边片区打造成为生态、活力、友好、智慧的新门户、新典范;在加强东部中心城区行政、文化、商贸等既有中心功能的基础上,有序推进西部地区新三大中心功能区的建设——在金湾,继续完善西部市级综合服务和商业商务中心;在高铁站,形成以区域性服务和研发消费功能为主的经济专业化中心;在斗门,形成片区级综合服务和商业商务中心;在鹤洲新区(筹),预留远景市级CBD发展空间。
与此同时,珠海将提升双港在国际国内流通系统中的地位,在西部地区形成对外物资流通、人口流动和中心服务功能的整体优势,支持西部制造业的发展。
对标全市国土空间总规,珠海各区同步统筹完善片区格局,着力打造更集约高效的城市空间,谋求更多“中心”之变——
根据各分区规划,香洲愿景定位为全市行政、文化、教育、经济中心,对接港澳重要门户,滨海宜居城区;金湾将打造珠海西部中心城区核心区,营造人才友好型、青年友好型、环境友好型的宜居宜业健康新城;斗门构建“两廊双心”的分区发展空间结构,其中“双心”指斗门区片区中心、高铁经济专业中心;还有鹤洲新区(筹)远景规划中,鹤洲片区将成为珠海城市新中心。
奋力谋划“心”未来,珠海正沿着高质量发展的航道乘风破浪。
“心”探讨
迈向万亿产业大市需强引擎
探讨珠海城市“中心”之需,可从“中心”定义说起。
从城乡规划的角度分析,城市“中心”可从多个职能维度理解,如行政中心、商业金融中心、就业中心、交通中心、文教中心等。一座中心区,往往能对城市空间发展产生中心效应,汇聚起丰富的人流、物流、资金流。
上世纪30年代,德国城市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提出的“中心地理论”,昭示了空间结构的多中心化,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
多位受访学者均认同,过去的珠海,包括行政、公共服务、产业发展等多项重要职能均集中香洲区,这一定程度提高了区域中各资源之间的交换效率,阶段性地为经济发展带来了强大的动力。但随着城市的跨越式发展,各类生产要素加速流动,要使香洲各类职能持续辐射服务全市,并不符合客观规律。
“随着城市格局和规模增长,城市职能的多元化促使珠海要建立多中心的空间形态。多个不同等级、不同分布区位、不同服务对象的中心并存,也有助于避免城市‘摊大饼式’发展,减缓城市病的发生。”珠海科技学院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副教授、珠海市第一届国土空间规划非公务员委员王玥说。
城市为人而生,也为人而进化。可以肯定的是,面对“2035年GDP达到2万亿元、常住人口达500万”的城市目标,加快建设产业大市、产业强市的珠海,需要更多强中心释放出加速度。
值得注意的是,在产业布局方面,《总体规划》也明确提出,要以“大集中、小集聚”布局产业空间,推进产城融合。其中,“大集中”指依托珠海经济技术开发区、航空产业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富山工业园等大型产业园区,建设配套功能齐全、相对独立的产业新城;“小集聚”则指结合基本城市组团布局小型产业集聚区,适度发展都市型工业,依托城市公共服务,促进职住平衡。
这也对生产中心辐射带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事实上,新一轮筑“心”构想背后,也有近年来珠海积极推进东西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所夯实的基础与底气。
以西部中心城区建设经济中心为例。如今,驾车沿珠海大道一路往西,驶过泥湾门大桥,一栋栋高楼大厦、国际级文化场所拔地而起。位于珠海西区的金湾,近年来持续壮大“5+2+N”产业集群,一批大型工业项目相继落地,折射出巨大的产业发展潜力,生活配套逐步完善,购物商圈、休闲公园、学校一应俱全。当中,金湖公园片区不仅具有优越的景观资源,更具有一定的开发空间。
再看高铁经济专业中心。根据规划,珠海中心站(鹤洲)定位为珠江口西岸地区三大主枢纽之一,承担区际和城际交通,未来将成为澳门、珠海地区面向全国的主要门户。以珠海中心站(鹤洲)的建设为契机,斗门正加速打造海、陆、空立体式的交通网络。当下,香海大桥、香海大桥西延线、珠海隧道、珠海大道(珠海大桥西至泥湾门大桥西段)扩建工程等多个重大交通项目或已完工或正加快推进,八横八纵路网逐步成型。
随着《总体规划》的逐步落实,珠海东西部统筹造“心”,即将写就新的发展篇章。
“心”动能
多中心崛起背后的城变逻辑
高质量发展的冲锋号持续吹响,下一步,珠海应如何让各职能中心绽放出更耀眼的光芒?
“城市的每一块土地,都拥有不同的个性与生命力,每个区域都需要互动与交融,通过交通联系、功能互补、要素流动、产业分工协调等共同发力,打造高质量发展的珠海。”王玥认为,珠海应强调结合各区域实际,从区位优势、自身发展条件出发统筹打造城市中心体系。更重要的是,要在珠江口西岸乃至整个湾区协同发展的视角下,谋划各中心职能。
新加坡规划师学会会员、雅诗柏规划设计(杭州)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陈红,多年前曾参与珠海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见证着东部主城区与西区的差异化发展之路。她认同,当下,珠海打造新的城市中心体系,要把大湾区融合发展的时代背景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从宏观上看,珠澳双城已形成事实上的都市圈。尤其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诞生以来,珠海不同区域围绕都市圈分工,有了不同的使命与优势。”在陈红看来,珠海城市中心体系的打造,更应考虑在琴澳加速融合的前提下,挖掘、释放全市价值高地的发展潜力。再者,从片区招商引资及人才吸引角度出发,如今全国不少城市均喊出打造各类“中心”的口号,珠海还需从实际出发,科学判断片区是否具有市级中心的交通条件,是否能形成足够的辐射力。
值得一提的是,两位学者均提及,珠海谋划打造各职能中心,要尊重城市发展节奏循序渐进,重视国土空间规划的权威性、指导性。
“《珠海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经过充分的调研、科学论证,对珠海发展现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其规划构想需满足珠海未来在湾区发展的需求,符合珠海自身发展格局,能有效调动优势资源形成合力。建议拟定总体规划后,争取形成最广泛的共识,后续不应随意调整。”王玥称。释放珠海“心”动力,还需规划者与社会各界立足长远、科学谋划、通力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