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素、钾肥双双“熄火”,化肥市场终于大势已去了?
近两年粮食市场风波不断,除了价格大幅波动以外,种植成本高企也是一个明显变化。
尤其是去年俄乌冲突爆发以后,煤炭及天然气价格大涨,化肥成本大幅攀升,多家化肥巨头纷纷减产停工,使得国际化肥价格大涨。
其中,尿素涨幅最为明显,再加上印标不断高开,一度比国内价格高出了近千元,于是国内市场情绪大增,尿素价格快速上涨,一度涨至3200元/吨以上,创下了10年以来的新高。
而到了今年,市场发生了重大变化,尿素价格大幅回落。
首先是市场对于俄乌冲突逐渐消化,国际能源全面回落,另一方面,国内日产仍然处于高位,在农需的支撑下,一度坚挺。
但随着国际尿素价格持续回落,国内需求不断走弱,以及库存不断增长,终于在5月份时尿素开始下跌。到5月底时,部分地区价格已落至2000元/吨以下,这也是近两年多以来尿素首次跌破2000元。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是钾肥。
我国钾肥供需缺口相对较大,每年大概有50%依赖于进口。但自俄乌冲突爆发后,重要钾肥出口国俄罗斯、白俄罗斯出口受限,钾肥价格一度动荡。
但同样,今年发生了改变。
日前,我国与加拿大钾肥公司就2023年钾肥进口合同达成一致,合同价格为307美元/吨,这一价格相比去年下降了283美元/吨,降幅达到了48%。
而这一价格也基本与国内持平,这对后续钾肥市场来说,起到了重要的稳定器的作用。
随着尿素、钾肥价格双双走弱,化肥市场的大势是否已去了呢?
从整体市场来看,化肥市场也是供强需弱。
供给方面,由于成本走低,尿素利润较好,企业生产积极性较高,开工率一直维持高位,日产量也一直在16-17万吨徘徊。
而需求方面,虽然夏季用肥时间点临近,近日尿素迎来部分回涨,但预计强度不大,市场看跌心理仍然较强。
另一方面,工业需求则不断疲软,对尿素难有支撑。
而钾肥的供应则更强。
数据显示,今年我国钾化市场面临“3增”,即产量、进口以及库存均呈增长态势。
今年1至5月份,国内钾肥生产累计约462万吨,同比增长11.7%;
港口钾肥库存也增加到了271万吨,同比增加了37.85%。
今年1至4月份,国内氯化钾进口量为351万吨,同比也增长了20.6%。
并且在国内需求跟进延迟的情况下,预计三季度钾肥供应仍呈增长之势,价格或继续走弱。
由此可见,随着粮价重心大幅回落,化肥市场也大势已去,不过据部分种植户反映,价格传导较慢,从上游的落价传导至下游的零售价格,尚需时间。
本文完,感谢阅读!随手点赞,给个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