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医药板块自2021年触及顶点以来,至今已经历了两年多的持续调整,申万医药指数自2021年高点调整幅度已经超过了40%。而近期席卷医药领域的反腐“风暴”,再度让二级市场医药板块短期出现了股价的巨大波动。
不过,基于医药板块较好的基本面,市场短期波动后,医药股随即普遍出现了反弹走势,既有资金抄底的原因,也有投资者对于优质医药企业的坚定看好和期待。
近期,A股药企密集发布中期“成绩单”,截至8月29日晚,A股生物医药行业上市公司中,已有446家公司披露了2023年半年报。上半年生物医药行业整体情况基本显露,业绩平稳、各板块分化趋势明显。对此,多家机构给出评级力挺。其中,国金证券、中国银河均给予百洋医药(301015.SZ)买入评级。
百洋医药——专注于品牌运营的的第三方商业化平台,其2023年上半年实现营收35.35亿元,归母净利润3.02亿元,同比增长39.76%。
据国金证券,“百洋医药非核心业务下降,品牌业务增长,结构优化持续;品牌战略持续推进,合作产品迭出,成长强劲”。
品牌运营为核心 销售费用长期保持低水平
品牌运营作为百洋医药的核心业务,是企业的主要利润来源。2023年上半年,百洋医药品牌业务实现营收20.41亿元,同比增长20.20%,实现毛利额9.01亿元,毛利率为44.15%。
品牌运营,简而言之就是让“不知道的人知道,不想买的人想买,想买的人买得到”,让产品在消费者心智中形成品牌烙印。凭借品类洞察及品牌运营、数字化营销、生态型组织协同的核心能力,百洋医药打造运营了多个品类领导品牌,诸如进口钙领先品牌迪巧、消化不良领先品牌泌特、销量领先的人工泪液海露等耳熟能详的品牌。
除了有口皆碑的品牌之外,多个具有爆发潜力的产品也在百洋的产品矩阵中蓄势待发,如膳食营养补充剂品牌纽特舒玛,这是百洋医药的自有品牌,目前正在积极导入市场阶段,年内有望突破亿。而在功效型护肤品这一备受市场关注的细分赛道,百洋医药也率先布局了缓释保湿的艾思诺娜、微晶抗衰眼膜仙人掌等,未来价值也会慢慢显现。
品牌运营的成功,源自百洋医药多年来在零售终端和医院渠道沉淀的专业营销推广经验和强大的营销网络。目前,百洋医药在主流医院、零售终端、电商以及基层市场等均具有专业的团队覆盖,形成了成熟的营销模式和领先的推广能力,直接及间接覆盖了大中型医院14000余家、药店近400000家。
作为平台型企业,百洋医药搭建了“品牌高速公路”, 在OTC 及大健康、OTX 等处方药、肿瘤等重症药、高端医疗器械四大品类,运营孵化数十个不同生命周期的产品,这些产品如同一辆辆汽车,行驶的车越多,单辆车摊销的成本越低。所以百洋医药的销售费用率控制在15%左右,处于同行业较低水平,规模效应带来的成本优势显而易见。
商业化合作持续推进,加速推动平台长远发展
凭借数十个产品的成功商业化,百洋医药专业的品牌运营打造能力、数字化营销能力以及生态型组织协同能力在行业已具口碑效应,其可复制的商业模式也不断吸引上游工业企业的关注,商业化合作的数量和规模呈现出稳步增长的态势,今年上半年百洋医药商业化合作也在不断加速推进。
截至目前,百洋医药已经与罗氏制药、诺华、阿斯利康、吉利德、安斯泰来等知名MNC,以及上海谊众等Biotech达成多层次的合作。据中报,2023年上半年,百洋医药新增运营品牌为诺华制药的维全特、苏州同心的全磁悬浮人工心脏。
同时,百洋医药也在不断加快创新成果商业化合作步伐,依靠控股股东的创新生态协同,2023年6月,百洋医药与控股股东投资的创新企业莱博瑞辰签署商业化合作协议,就其骨坏死领域first-in-class新药RAB001注射液达成中国大陆地区商业化战略合作。
基于出色的商业化能力以及前瞻布局,百洋医药近年来的业绩稳健增长,企业价值逐渐被市场所接受。进入2023年以来,百洋医药屡获金融机构的青睐。
资本市场上的机构调研一定程度上是市场关注度与热度的体现。除了中报评级外,6个月内,累计8家机构对百洋医药2023年度业绩做出评级。其中,国金证券、天风证券、华鑫证券等6家机构“买入”,1家机构“强烈推荐”,1家机构“推荐”。
一些坚定看好百洋医药未来业绩表现的公募基金则直接选择跑步进场。根据2023半年报公募基金重仓股数据,重仓百洋医药的公募基金共18家,其中持有数量最多的公募基金为安信医药健康股票A,持股数量为969.76万股。自2022年第三季度百洋医药进入安信医药健康股票A前十大重仓股名单以来,已获得该基金连续加仓,持股数由2022年第四季度的947.4万股增长至如今水平。
随着医药健康产业的升级发展和产业链分工的日益明晰,百洋医药作为第三方商业化平台的价值和影响力将更加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