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高新又跌停了,这次仍是因为集采传闻。过于依赖生产激素这一大单品,一旦有集采的消息传出,长春高新的股价就会经历震荡。有的传闻最终被证伪,其中2022年8月的浙江集采传闻引发了著名的“股市谣言第一案”。但这一次,集采或许真的来了。6月8日,浙江省药械采购中心办公室工作人员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日前发布过《关于报送浙江省公立医疗机构第四批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品种范围相关采购数据的通知》,并在推进中,已经让企业报量了。长春高新作为生长激素国内龙头企业,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集采不断扩围,若无其他产品顶上,长春高新近两年的日子恐怕不好过。
股价创一年来新低
在经历6月7日的股价闪崩后,长春高新的股价持续下跌。截至6月8日收盘,长春高新股价为141.12元/股,下跌0.42%,总市值为571亿元。而在前一日,长春高新午后跳水,股价闪崩,截至收盘,长春高新跌停价为141.71元/股,总市值为573.4亿元,股价创逾一年新低。
长春高新董秘办相关人士对北京商报记者称,公司生产经营一切正常。业内猜测,此次股价下跌与一份集采文件相关。日前,一份名为《关于报送浙江省公立医疗机构第四批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品种范围相关采购数据的通知》的文件截图在网上流传。据报道,该份文件的落款时间为2023年5月31日,附件清单中包括人生长激素(重组人生长激素),剂型为注射剂。发文机构为“浙江省药品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办公室”。
事实上,早在2022年8月,就有传闻生产激素被纳入浙江省药品集采,这也引发了著名的“股市谣言第一案”。去年8月18日,一则关于长春高新生产激素被列入浙江省第三批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列表的传闻在A股流传,导致长春高新一个月内市值蒸发约250亿元,众多投资者因此蒙受损失。今年4月,长春高新投资者起诉造谣者案正式在南京市鼓楼区人民法院开庭审理。
针对此次文件的真伪,北京商报记者6月8日致电浙江省药品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办公室,工作人员称,确实在5月31日发布过这份文件,品种包含“人生长激素”,相关工作已在推进中。
据了解,6月7日的跌停成为长春高新自2020年以来的第10次单日跌停、今年以来的第2次闪崩跌停。长春高新作为曾经市值数千亿的医药白马股,市值已跌去400亿元。
困于核心大单品
回顾长春高新历次跌停的原因,无非是集采传闻与生长激素滥用的整顿。这也说明,生长激素是驱动长春高新业绩增长的绝对因素。
据长春高新2022年财报,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126.27亿元,同比增长17.5%;实现净利润41.4亿元,同比增长10.18%。其中,长春高新核心子公司金赛药业实现营业收入102.17亿元,占长春高新营业收入的80.91%;净利润42.17亿元,占长春高新净利润的101.86%。
金赛药业主要从事基因工程生物药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财报显示,金赛药业的主要产品为注射用人生长激素(粉针剂)、重组人生长激素注射液(水针剂)、聚乙二醇重组人生长激素注射液(长效水针剂)等,涉及人生长激素缺乏、青少年成长发育等领域产品。
在海南博鳌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邓之东看来,集采对于企业,一方面可以扩大市场份额,提高生产规模,增加销售额;另一方面也可能会对产品价格进行一定限制和压缩,影响毛利率和净利润。
对于集采的影响,长春高新董秘办相关人士向北京商报记者表示,“详见公司披露的公告”。长春高新在投资者关系表中称,公司近期也已关注到网传的浙江集采相关消息,根据该网传文件内容现在属于医疗机构报量阶段。日前浙江相关集采政策文件尚未正式出台,后续公司将积极跟踪政策变化情况,并充分总结前期经验,合理制订、优化应对预案。从以往情況来看,己经落地实施集采的省份,基本能实现以价换量的目标,且对公司业绩未产生严重影响。
长春高新盯上海外市场
今年4月,长春高新发布的2023年一季报显示,公司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27.78亿元,同比下降6.63%;实现归母净利润8.57亿元,同比下降24.71%。
“虽然二季度对于公司核心产品的销售相对来说属于淡季,但从近期经营情况来看,公司市场恢复趋势良好。”长春高新方面称,受去年同期疫情影响,5月生长激素产品新患、纯销环比增幅略有收窄,但鉴于去年市场的特殊性,将 4、5两个月份的相关数据进行同比才具有科学性。
面对不断扩围的集采,长春高新正在拓展新市场。6月8日,长春高新在互动平台上表示,对于美国市场,现有的长效生长激素产品将直接申报临床III期,预计2025年完成,2027年上市;同时,在研的新一代长效产品预计在明年底启动美国临床。
新业务也是长春高新突破的方向。长春高新方面称,在金赛药业相关新业务板块方面,部分业务板块新负责人已经入职,同时公司稳步推进新业务板块相关经营、规划工作。目前新上市的胃占容食品初步上市推广情况良好;从相关方取得所有权的利丙双卡因乳膏(金赛宁),相关方部分剂型已获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
邓之东表示,集采会影响到行业内企业的毛利率,但并不一定会对公司的业绩表现产生直接影响,公司还可以通过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发展新产品等方式来应对市场竞争。若竞争压力过大,企业可能需要不断提升产品品质和研发投入来保持竞争力,这也将增加成本,对利润产生一定影响。 北京商报记者 姚倩 李想